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临床观察

2014-05-30黎俐阿米娜

医药与保健 2014年8期
关键词:颊车病位神经炎

黎俐 阿米娜

面神经炎也叫面瘫,是指急性非化脓性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1],一般认为由于多种原因如受寒,循环障碍、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自主神经不稳定等因素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造成面神经水肿肿胀[2],受面神经管所限而受压,轻者神经受压,髓鞘损伤,电生理证实神经传导速度阻滞。早期解除水肿压迫,功能会完全恢复,重则压迫造成不同程度神经损伤、变性。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易发于春秋两季,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年轻人较多,尤以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多为风寒所致,其特点为,多于早上醒来,发现面部某一侧发生面部滞板、麻木、肌肉松弛,不能闭目,伴有流涕、露齿,口角斜向健侧,流泪、鼻唇沟变浅等症状。我们应用针灸穴位注射结合西药治疗面神经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38例)。入选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神经炎西医诊断标准[3]。诊断依据以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患侧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蹙额与皱眉,Bell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吹哨;齿颊间因颊肌麻痹常易潴留食物: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病前耳廓后及面部疼痛,或病程中可出現舌前2/3 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现象。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排除标准:①创伤性面神经损害、中枢性面瘫;②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所致的面神经麻痹;③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如腮腺炎或腮腺肿瘤、中耳炎以及后颅窝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两组患者病史、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用甲钴胺0.5mg早期穴位注射,每日一次,每次一穴,取穴:翳风、下关、颊车、地仓、阳白(依次轮流)。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 肌肉注射,每日一次,均用2周,强的松30mg,每日1次,连续7天,以后减量至15天停;三天后开始针刺,手法轻浅,逐渐增加刺激量,取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太阳、攒竹、下关、牵正、迎香、翳风,健侧合谷。选用直径0.35 mm,长度25-75 mm的毫针,直刺或斜刺入皮肤约5-30mm,7天后加用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频谱50-100Hz,电流量以患者感到适宜为度,留针30min,留针期间患侧加周林频谱仪照射,距离以患者感到适宜为度,每1次,7次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对照组:用甲钴胺0.5mg早期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均用2周,强的松30mg,每1次,连续7天,以后减量至15天停。两组患者均测定血常规、血压、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及心电图等,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面部各部位运动功能正常;显效:静止时面部左右对称,张力均等,额纹基本对称,眼睛轻微用力即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静止时面部对称,张力均等;上额轻微运动,额纹不对称,用力闭眼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下垂; 无效:静止时面部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用力闭眼不能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只见轻微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甲示针刺加穴位注射配合西药治疗面神经炎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两组治疗期间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脂,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改变,无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怂缓不收而发病。颊车、地仓、翳风、阳白、下关、太阳、攒竹、牵正为治面瘫主穴,有祛风活血之效,甲钴胺[3]系活性维生素B12,容易进入神经细胞内,起到营养神经作用,陈氏等研究发现,面神经损伤后第3天,面神经内压即可明显升高,病后1周末达高峰,为正常4-5倍,面神经内压的升高与神经水肿有关,强的松能够抗炎消肿。中西医结合可显著加快患者的恢复过程,疗效可靠,作用快,并且无不良反应。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位不同[4-6],每其病程也不同。病位在茎乳突孔以下者,病程一般为1月左右;病位在镫骨神经以下、茎乳突孔以上,程多在3个月左右;病位在膝状神经节处,病程多在半年以上。面瘫发病后的1-l0d为发展期,11-20d为静止期,20d后进入恢复期。发展期、静止期不宜在患侧面部强刺激,尤其不宜用电针强刺激,以免加重面神经损伤变性,从而形成顽固性面瘫,甚或引起倒错现象、面肌痉挛等症。此时宜循经远取四肢远端手足阳明经腧穴针刺治疗。进入恢复期可考虑局部针刺配合使用电针,但应注意刺激强度。

参考文献

[1] 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07.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3]HOUSEJw.Facieal/lel'Vegradingsystems[J].Laryngoscope,1983,20(4):220.

[4] 汤德安.实验针灸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107.

[5] 牙祖蒙.面神经损伤后穴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59.

[6] 牙祖蒙.面神经损伤后穴位针刺对NGFmRNA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0,25(2):96-99.

猜你喜欢

颊车病位神经炎
视神经炎的悖论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小穴位 大健康
冷针冷灸治疗胃火牙痛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