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冰山”下的《老人与海》
2014-05-30黄萍
海明威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可以说他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坛上最具写作魅力的伟大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铁铮铮的硬汉形象。海明威在文字运用上更是开创了一种直白精练且富有个性化的清新文体,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巧妙的写作技巧使得《老人与海》在美国一面世便在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创造的新文体——冰山理论是海明威作品独有的标志,同时也被世人所熟知。海明威曾参加过多次战役,身为战地记者的他经常要把新闻用电报发回国,所以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这就造就了海明威“电报体”的写作风格,为冰山理论埋下了种子。由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含义是指描写露出水面上的冰山,被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水面露出的部分去联想。《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在古巴的一个小渔村听闻的一件真人真事, 但他并不只是叙述这段故事,在故事中也掺杂了作者对人生的领悟,将这个故事转变成饱含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老人与海》中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发挥。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解析海明威在小说中的文字风格和写作手法以及“冰上理论”的创作风格。
一、“冰山原理”的含义
“冰山原理”在海明威的小说作品《午后之死》中被提出,如果作家对某些东西了解得不全面而故意删除对这一部分的解说,那他的作品很容易被发现缺点。的确,如果作家对要表达的东西掌握得很透彻,那他的文章写作也如行云流水一般。读者也能感觉到作家所省略的部分,其实都有据可寻。就像伟岸而庄重的冰山一样只露出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把创作文学作品比喻为造冰山,我们能看见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可見文学。冰山在水面下不可见的八分之七代表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思想和寓意。所以作者只需描述“冰山”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隐藏部分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了解、去体会。前者是直观的,后者是需要靠想象去填充的。总体来说,冰山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精简得当的文字艺术,将小说中一切无关紧要的部分删除,留下精华部分,以质取胜。其二是冰山理论的内在情感,虽然海明威在作品中省略了很多内容,但是却不影响文章发挥内在思想情感,在他的大部分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规律,海明威对文章的省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留白理论,并不是所谓的“言尽意无穷”的概念,海明威省略的而是可以从一般的经验中想象得出的部分。这种写作手法吸引读者阅读,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对文章的参与度。
二、“冰山”风格的表现手法
《老人与海》极大地展现了作者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文中描述了老人与鲨鱼群展开历时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这件事就是“冰山”中的八分之一,其他的八分之七是对这位老人坚持、勇敢、不服输、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精神的展现。小说中这样叙述:“人并不是因为失败而存在的,艰难困苦可以阻挠我,甚至是将我消灭,但是永远都不能打败我的精神和信仰。”“冰山原则”的创作原理是用简洁精练的文字成就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和形象,在无形中将作者的思想感情注入人物形象中,使人物情感丰满却含蓄不露,当读者发掘到这一层思想内容时,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迸发出极大的思想冲击。这种手法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引导读者思考文章中隐藏的寓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一)精简得当的省略手法
海明威在接受采访谈到小说《老人与海》时说,根据小说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1000多页的文章,村子里的每一个都可以写出来,他们生存的方式、所处的家庭背景、接受怎样的教学等,这样都可以写出来。但“我”没有,最后小说的字数被精简到25000字左右,全文着重描写老人与鲨鱼群搏斗的三天三夜。作者海明威阅读过大量小说作品,吸取了众多优秀小说的创作精华,加之他曾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和担任战地记者的经历促使他形成一种简洁明了的文字风格,颇具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口语体传统,文字语言朴实无华,却不失生动,反而使文章更富有力量和内涵。套用一句他的经典名言:冰山移动的尊严在于它仅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作者所知道的、了解的都省去不写,真正重要的是冰山在水下的八分之一。同时作者还认为省略可以发挥文章最大的潜能,只要是你了解的部分,都可以省略。我们由此可得出,“冰山”风格的写作手法并不是盲目地缩短文章篇幅,而是为了加强文章的力量,建立以少胜多的“冰山”风格,使读者在精简的文字中找寻文章深意。比如文中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首次出现时的背景,已经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海上捕捞却一无所获,但这未曾使老渔夫失去信心,仍然满怀激情、信心盎然地迎接明天。但海明威只字未提老人的家庭背景、与其他渔民的关系以及和那些孩子们的故事。虽然作者将这些故事一并删去,但我们仍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个中关系和情意。读者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阅历,在他们心中都营造出不同的“硬汉老人”形象,同时感受到海明威所说的“人并不是因为失败而存在的,艰难困苦可以阻挠我,甚至是将我消灭,但是永远都不能打败我的精神和信仰”。
(二)强而有力的白描手法
白描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中的一种,其要求未使用单调的线条勾勒物体形象并不加以颜色描绘,达到突出物象质感的目的。海明威在白描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另一面貌融入“冰山”原则中并将此方法运用在文学写作上,准确定位事物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描述出人物形象,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却能达到以一当十的写作效果,这一写作手法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比如文中能看见深蓝色的水里有走的红色小动物,在太阳的折射下变幻成奇异的光辉……海明威描写光辉照射在大海上中的炫目光彩以及神奇的海底世界,用简单几笔叙述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富有生机的渔夫出海图,潜移默化地向读者透露出渔夫出海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
“冰山”原则其中的象征手法在《老人与海》中也有广泛的运用。象征手法是以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透露故事的发展,隐晦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及思想内涵。在《老人与海》中,许多小说情节和人物饱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小男孩马洛林这两个形象都被赋予了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老渔夫圣地亚哥出海捕鱼近三个月都一无所获,这无疑是对一位经验老到的渔夫莫大的嘲笑,但在第85天,老渔夫终于捕获了一条重达1000多磅的大鱼,这是老渔夫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鱼,然而老渔夫在筋疲力尽之后却因为鲨鱼群无法将鱼捞上来,最终只带回一副鱼骨架。老人失败的遭遇强而有力地表现了老人内在的硬汉精神。小男孩马洛林在文中也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人物,小说接近尾声时,小男孩下决心回到老渔夫身边并说道:“我不管家人怎么说我……”这一段内容不仅表现了小男孩想回到老人身边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小男孩从老人身上学到的硬汉精神。小男孩回到老人身边也象征着硬汉精神的延续。大海在小说中象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大海既是渔夫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又是考验他们的斗兽场。老人在大海中捕获了巨型的马林鱼,也是在大海中被鲨鱼群夺走了战利品。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在环境中学会制造,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也以自然灾害的形式惩罚人类。
三、“冰山”風格的影响
有文献曾这样评论过海明威:“有一位作家,毫无征兆的一夜成名,毫不费力地打败了如此多的作家作品和其他的写作方式,并且迅速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象征,这样的事情是绝无先例的。”无可厚非,海明威和他的“冰山”理论对后世作家的写作方式的影响是极大的,他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小说作品,而且成功地开创了海明威小说时代。当时的美国大学文学课也受其影响,小说家理查德·福特谈起大学生活时说,文学课的作业就是以海明威体来写一篇文章。海明威在往后的小说写作中把“冰山理论”雕琢得更加完美,深刻地影响了一辈小说家。在美国众多的小说家中,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称得上是其中的文学领袖,他的作品《老人与海》在世界文坛都具有一定的地位。海明威的个人爱好、性格思想、生活习惯完全不符合传统观念上的文人形象,海明威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清新简洁的文体风格,“冰山风格”的写作方式使当时文坛中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这种用“八分之一”的文字表达文章全部的内涵与内容的方式与他极简、白描和象征的文字手法使得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在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结语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写作风格,以至于在当时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影响了一辈文学学者。他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深受外界好评,更获得了众多文学大奖,比如普立策奖、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老人与海》也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珍宝。他用精简得当的省略手法、强而有力的白描手法、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使“八分之一”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传达给读者的是含义深厚的思想和殷实的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意味。
[参考文献]
[1] 魏冰.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及其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 吴巧巧.试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其小说《老人与海》[J].九江学院学报,2009,28(04).
[3] 隋荷.论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
[4] 孙冬梅.“八分之一冰山”的又一美丽——论海明威小说的人物对话[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作者简介]
黄萍(1982—),女,壮族,广西钦州人,本科,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讲师,公共外语系主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