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常态”下的高效历史课堂教学
2014-05-30朱金云
朱金云
虽然“活动单导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但据调查发现,这一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磨合期”。要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活动单导学”的“常态”化,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恰当处理“显现”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先理清每个单元、每一课的知识点,以便全面了解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以上参考的是“课标”以及每一年的“考试说明”(主要以后者为依据)。但是,以上两者只能为教师提供方向性的参考,教师还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细化和深入理解知识,很多知识都是没在“考试说明”中出现的“隐性”知识,它们对于学生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为例,历年的《高考说明》都要求学生掌握:①两次鸦片战争;②太平天国运动;③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④辛亥革命;⑤新民民主革命的崛起;⑥国共政权的对峙;⑦抗日战争;⑧解放战争。这些都是“显性”知识,教师可以从“活动单”中直接引出来,还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和大量的材料让学生去理解。但是,本单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只有在理解这个概念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懂得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即“反侵略、求民主”。
二、 “活动”环节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也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有些知识是学生可以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只有那些需要学生思想火花碰撞的知识,才有必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活动”的方式不等于“讨论”,读书、独立解答问题也属于“活动”的形式。不论开展哪种“活动”,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或任务。即使是“读书”,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是要了解文章的大意,还是要识记。
三、展示环节要多关注“待优生”
学生有着天然的个性差异,如存在着有表现欲和缺乏表现欲的学生。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待优生”的情况。因此,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待优生” 机会,并通过激励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融入课堂。如在小组合作中,如果“待优生”进行了展示,教师就可以多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
四、课堂管理要严谨
教育不可能脱离“规矩和组织”的限制,不然就没有了“方圆”。在不同的领域或者以不同的标准来评判,优秀生和“待优生”的地位就可能发生互换。在任何一种课堂形式中,谁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整节课中集中注意力,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比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更大,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
五、课堂评价机制要完善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培养有不同特长的人才,而且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个别指导,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主体应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但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讲,而是指教师应担当起“领路人”的角色,不仅要自然流畅地传授知识,及时为学生解惑,而且要允许学生发散思维。有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学生无法自己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经验的积累,预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个材料来佐证历史知识,或者通过各种“史料”配合讲解,或者直接分析例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无论是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希望通过探讨和交流,能找到一种适用历史教学“常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实现三维目标,即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