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低碳消费模式研究评述
2014-05-30顾丹静
顾丹静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低碳消费的相关文献,对个体行为的低碳消费模式进行研究评述。论述了四种个体低碳消费模式的理论模型:基于消费者态度、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习惯障碍和农村视角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其实证研究结果。最后,提出将碳预算方案的实施加入个体低碳消费模式,以个体的碳排量为基准,要求个体定量定性地实行低碳消费。
关键词: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模式;碳预算
一、引言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劣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家正在兴起一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的技术总体上是较高碳的,为了处理好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个难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首次作为官方性语言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首相发表的白皮书中。英国白皮书(2003)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虽然英国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是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潘家华等(2010)把低碳经济定义为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邓国用(2011)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包括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其中低碳消费方式是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根基。刘敏(2009)指出,消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又是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低碳消费通过现实消费需求引导着低碳生产的方向,同时又通过消费市场上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陈晓春等(2009)指出,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和安全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其实质是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选择、购买与消费的活动,具体包括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及“新领域消费”。在“城市低碳消费”的口号下,潘安敏(2010)把其基本内容定义为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觉选择那些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物质资料和生活方式,以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达到降低大气“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降低能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想实现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化,低碳消费是其中的必然环节和促进手段。低碳消费的国内外的学者对低碳消费有一定的研究,一般从低碳消费的国家政策、企业战略、个体行为等层面入手,本文将对个体行为的低碳消费模式进行研究评述。
二、个体低碳消费模式的理论模型
(一)基于消费者态度的理论模型
1. 基于态度过程的分析视角模型
该模型根据态度的三因素理论,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及到最后的行为选择倾向过程分析消费者个体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该模型认为态度过程会对消费者实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社会消费文化作为态度和行为的外部环境,会使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出现偏差。陈红(2013)认为,当消费者感知到这种意见和看法后,他们会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所以模型假设低碳消费态度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的形成和实际消费行为选择有调节作用。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消费文化当作内生变量,从而在模型中内生地决定了其对消费者产生的直接影响。不足之处是对于消费者个体特征因素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没有涉及,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条件、个性特征对于消费者选取低碳消费方式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2. 基于态度为中介的分析视角模型
该模型将态度作为中介变量,依据态度三维度,将低碳态度分为低碳认知、低碳情感和低碳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其目的在于态度是行为的预测指标。在对低碳消费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上,贺爱忠(2011)提出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利益。他认为,消费者低碳利益关注既是消费者践行低碳消费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其践行低碳消费的终极需求,它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同时还引入了低碳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端正自己的态度,从而更加理性地消费。分析表明,个体低碳利益关注程度越高,态度就会越“低碳”,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就会越注重“低碳”;个体低碳责任意识越强烈,消费者的态度就会越“低碳”,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就会越注重“低碳”。该模型的不足在于没有涉及其他相关心理因素,如个人消费观念、个人感知效力、环境问题感知等。
(二)基于消費者个体特征的理论模型
在人口统计因素中,认为收入、学历、年龄等和消费者对低碳环境的认识和关心显著相关。该模型是基于消费者个体特征的分析视角来研究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这样从更微观的层面来分析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孟艾红(2011)基于非生产型低碳消费进行研究,考察的心理认知因素(从众心理、炫耀性消费心理、情感偏好、个人消费习惯、气候变暖感知等)、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学历、个人月均收入、职业等)和社会责任意识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是否有显著影响。谢守红(2012)首先检验了性别、婚姻状况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再对年龄、职业、学历、可支配收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表明,从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来看,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可支配收入因素在低碳消费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基于消费习惯障碍的理论模型
张浩(2011)分析了个体消费者选择低碳消费时面临的主要障碍,得出结论:两类消费习惯障碍造成了低碳消费中的态度和行为鸿沟。一是个人消费习惯。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习惯能给人类的行为带来很多好处,尤其是在决策环境非常稳定的情况下习惯可以减少人们的认知过程,节省决策时间。对于弱习惯,可以采用教育或信息暗示来引导消费者进行自我控制以达到目的。二是社会消费习惯障碍,主要指社会规范或社会习俗方面的障碍。有关消费的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交互演变而来的,通过技术、营销和媒体等广大的商业体系来强化,最终形成一个社会的消费模式。消费模式作为一种类似于制度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个人很难跳出这种规范的消费模式。
(四)基于农村视角的理论模型
前三种模型都是在城市的大社会环境下来分析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但对在中国农村的适用性有待检验。贺爱忠(2009)借鉴国外的一些成果,建立了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假设环境关心程度、污染感知程度、对乱丢垃圾问题的态度、人口统计特征对农村消费者低碳消费有显著影响。该模型的特点是从农村的角度来研究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区别,这也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三、个体低碳消费模式的实证研究
个体低碳消费模式是指消费者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消费资料或消费方式,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关键在于个体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贺爱忠(2011)对东部上海、深圳,中部长沙,西部成都四个城市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低碳利益关注和低碳责任意识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低碳态度和低碳消费,低碳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低碳消费;在各个假设路径中,中部地区城市居民对低碳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陈红(2013)在寻找基于个体消费行为引导的低碳经济实现路径中发现,现实的社会消费文化压力对情感过程与行为倾向、行为倾向与实际消费行为之间具有互相调节作用,这说明现实的社会消费文化中低碳消费并没有成为主流消费价值观。
基于人口统计因素视角,贺爱忠(2011)总结出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文化水平这五个因素与个体低碳消费显著相关,其中男性群体的责任意识明显比女性群体强一些。孟艾红(2011)通过对杭州市各区城市居民研究调查得出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高碳消费的低碳化行为和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倾向也相应增加。谢守红(2012)研究了无锡市七大区中城市居民的消费情况,调查表明:从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来看,女性较男性更感性,更注重生活细节,更愿意尝试新产品、追随时尚潮流,从而更愿意购买低碳产品;中老年人比较倾向于低碳消费。同时,以上三个模型结果都表明婚姻状况在购买低碳产品,进行低碳消费上不是特别显著。
贺爱忠(2009)通过实地进入湖南农村居民家中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农村消费者生态心理意识与低碳消费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平时越关心环境、对污染问题感知越强烈的农村消费者,越重视低碳消费;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下的农村消费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污染感知程度也越高,这是跟城市居民不一样之处。农村普遍的低碳消费意识低,缺少低碳消费产品,如农村居民做饭有些还是使用的稻杆、木材等材料,这些材料的燃烧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污染空气,加剧气候变暖问题。
四、低碳方案新进展
气候变化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的大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和相关专家(2008)在长期研究基础上正式提出“碳预算”方案。在“碳预算”方案中,所谓的“预算”概念是指在不触发全球变暖的灾难性“临界点”的前提下,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允许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总量。该方案的核心内容在于碳预算总量的确定和公平分配方式的选择,它是以“自上而下”的方法学作为基础的。潘家华(2009)依据人文发展理论,从人的基本需求的有限性和地球系统承载能力有限性公理出发提出碳预算方案,强调国际气候制度应保障优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低碳发展,遏制奢侈浪费,同时满足公平分担减排义务和保护全球气候的双重目标。他提倡将现行的碳减排“自下而上”的方法与中国社科院提出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结合起来,满足全球、国家、个人的基本需求。胡国权等(2009)利用BCC简单气候模型分析了人均累计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分析表明,为了保证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总的碳预算计算和分配方案中,应该包含人均历史排放的因素。在碳预算方案的约束下,每个人的碳排放额均等且固定不变。这就要求消费者定量定性地安排有限的碳排放量配额,若是超过限额,就应该付费购买,这就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追求。
五、简评
近年来,对个体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在消费者态度、人口统计因素、城市与农村来展开,研究内容涵盖了消费者个性特征、低碳责任意识、低碳消费知识、社会消费文化等方面。我国对低碳消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性研究比较少,而碳预算方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虽然国际上各国的碳预算方案还存在较多争议,但是国际经济的趋势还是朝着低碳经济发展。随着碳预算方案的逐步成熟,个体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不得不遵循环境的公平和可持续原则,人均累积排放量也将被放入影响个体消费者低碳消费模式的因素中,这些都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Carbon Economy[M].London:TSO,2003.
[2]潘家華,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便是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技术经评论,2010(04).
[3]邓国用,刘阳.低碳消费与中国居民消费方式变革[J].消费经济,2011(06).
[4]谭娟,陈晓春,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21.
[5]潘安敏.城市低碳消费模式探讨[J].消费经济,2010(10).
[6]陈红.个体低碳消费行为引导的低碳经济实现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7]贺爱忠,李韬武,盖延涛.城市居民低碳利益关注和低碳责任意识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东、中、西部差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08).
[8]孟艾红.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观察,2011(10).
[9]谢守红,陈慧敏.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2012(10).
[10]潘家华,陈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