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惊动蒋介石的民国女飞贼是谁
2014-05-30马自意
马自意
1935年春,南京冒出了一个神秘女飞贼,其飞檐走壁的功夫、神出鬼没的盗技,令南京各界震惊,连蒋介石也深感不安……
女飞贼光顾富商豪宅
1935年2月的一天,南京鼓楼大钟寺附近的金陵富商潘百亭豪宅“亭府”,青天白日遭到女飞贼的“光顾”,丢失了价值万金的三件古玩和一本存折。
这天中午,“亭府”主人不在家,两个佣人进跨院打扫卫生时,发现书房里有一个年轻姑娘,正往一个布手袋里塞一个长约尺许的纸包。两人马上认定该女子是窃贼,正动手想抓时,女子倏地飞腿而起,闪电般将他们踢倒,夺门而逃。
随后,女贼一个转身往旁边的花圃奔去,轻轻一跃便跳过三尺多高的竹篱笆,横穿花圃,又是一跳,越过篱笆,直扑高高的院墙,逃到墙前并不停步,一抬腿竟“蹭、蹭”地上了墙头,回头望了一眼,往下一跳落到了墙外的小巷,追捕者连声音都没听到!
经清点,女飞贼窃走了放在书房里的三件珍稀古玩:一枚田黄石图章、一柄坠有琥珀扇坠的上有明朝万历皇帝题诗的折扇、一个茄皮紫耳瓶。在被窃的三件古玩中,以茄皮紫耳瓶最为珍贵,潘百亭在十年前购进时,足足花了130两黄金。当时,潘百亭由于心烦意乱,没想起那个被窃的茄皮紫耳瓶里还密藏着存有12000元的一本存折。
由于潘百亭的名气,女飞贼光顾“亭府”的消息迅速成为特大新闻,传遍了南京城。与此同时,民间还风传这段时间接连发生的数起豪宅被盗案,都是由一个能飞檐走壁的女飞贼干的。
当晚,蒋介石叫来首都警察厅厅长温剑刚,劈头盖脸地训斥道:“警察厅肩负着稳定首都治安之责,岂容此等盗贼如此猖狂!她今天能飞盗民宅,明天就能飞盗我党国军政机要机关!你这个警察厅厅长是干什么的?”
温剑刚挨训后灰头土脸地驱车返回警察厅,召来刑警大队队长邹伯冲部署抓捕行动。为侦破“女飞贼盗窃案”,刑警大队一共出动了200多名警员,连邹伯冲也化装成古董贩子去夫子庙跑了好几趟。三天过去了,毫无线索。一周过去了,仍无消息。
转眼到了第八天,潘百亭忽然想起了藏在古玩里的那个存折,于是赶紧往银行打电话想挂失。然而,银行告知:存折上的钱已被一个年轻女子折兑成黄金取走了。潘百亭问了那个女子的年龄、长相,气得差点摔掉话筒——取款人正是女飞贼!
邹伯冲随即带上刑警火速赶往中央银行鼓楼支行,了解女飞贼提取赃款的情况。原来,女飞贼是于三天前的中午11点半左右前来取款的。当时,女飞贼身穿黑色闪光缎旗袍,烫着当时流行的“玛丽亚式”发型,肘部挂着一个紫红色的小皮包。她在柜台前驻步后,先是从容不迫地填了一张取款单,然后把存折、印章和取款单递给了银行职员。银行职员见取款单上填着要取12000元,忙核对存折,虽然无误,但还是吃惊不小。当时,银行取款只凭存折和印章,没有验查证件的规矩。于是,银行职员按照对方的要求把钱折算成黄金,当面点验后,分装于几个小木盒内,随后给提款人叫了一辆出租汽车,让她把黄金运走。
据潘百亭辨认,女飞贼在银行取款时所留下的印钤是伪造的。这样,邹伯冲手里便有了两条线索:出租车和印章。他当即下令:分头访查!然而,50多名警员连续查了14天,仍是查无所获。温剑刚经过反复权衡,决定解散“飞贼案侦查专案组”,把这个案件暂时挂起来,以后再设法访查。
管理员发现蛛丝马迹
专案组解散时,按规定要把卷宗移交到档案科刑事档案室封存。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个过程中,竟被一个名叫黄锡福的管理员发现了女飞贼的蛛丝马迹,从而一举侦破了这起轰动一时的刑事大案。
算起来,那个女飞贼也是活该事败。当时,“飞贼案”的卷宗交给黄锡福处理。黄锡福负责将有关物证一件件登记,在打开那个装着从银行调来的存折的牛皮纸密封袋时,他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幽香。黄锡福是香烛铺小开出身,又站过三年柜台,具有辨别各种香料的本领。他马上分辨出这是一种名叫“幽兰棒香”的焚香的气味,一般来说,这种棒香只有寺庙庵观里才用得到。通过初步排查,可以断定此香味来自女飞贼!
邹伯冲得知后显得异常兴奋,随即召来几个女刑警,吩咐道:“你们化装成香客,分别到半山庵、李姑庵、紫香庵和铁女观去秘密寻访女飞贼。”这次寻访十分顺利,女刑警余桂香刚踏进李姑庵,就看见一个面容与女飞贼相似的青年女居士跪在蒲草垫上念经。余桂香不敢冒失,随即返回警察厅向邹伯冲报告。
邹伯冲遂点了24名刑警赶到李姑庵,将其包围起来。之后,四名女刑警进入李姑庵,刚走到殿堂门口,恰遇女飞贼从里面出来。说时迟,那时快,四人猛地扑上去,将女飞贼抱的抱、揪的揪。女飞贼倏地一个挣扎,三下两下便把四人打倒了!恰在这时,一个刑警冒冒失失地开了一枪,正中女飞贼的小腹。
邹伯冲大骂那个刑警,急令人将女飞贼送往医院救治。与此同时,刑警搜查了女飞贼单独居住的小屋,在床底下发现了“亭府”失窃的古玩。
女飞贼被捕后,先是被送往附近的英国教会医院,经包扎止血处理后因伤势过重被转往“中央医院”,但终因回天乏术于当天晚上死亡。至此,轰动一时的“女飞贼盗窃案”画上了句号。
(摘自《东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