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丝路

2014-05-29听泉

新民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条路丝绸族群

听泉

由人民日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邱志杰、袁文珊策展的《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于日前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将到7月6日结束。

在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友好交流的过程中,丝绸与茶叶、陶瓷一样,担当了重要的使命,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与阿拉伯人的生活品质及文化内涵。

提及丝绸,就必须了解它的生产方式与传播途径。蚕,在中文里面是天赐之虫。大自然馈赠了一种神奇的植物和一种神奇的动物给中国,而中国则把丝绸馈赠给整个世界。蚕丝至细至柔,却注定要编织出文明史中最美最强韧的一场书写。中文里面文字和织物的纹理紧密相关,丝线相接则成为联系,是连接“他者”,特别是对远处的“他者”的知觉能力。修改文章是“编”辑,记录历史是“结绳”,人体的秘密是“经络”,人类集合成共同体是“组织”,人类的合作是“团结”,“经营”管理社会则是“经纬天下”。编织的精神渗透在中华古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关于不同的脉络如何相互关联成为整体的知识。

这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强大的力量。正如最柔软的丝绸使整个大陆为之倾倒。丝绸注定要穿越沙漠和戈壁、草原和冰山,穿越口音和宗教,带着音乐和驼铃,走出一条道路。丝绸所到之处,就有繁华与合作。

张骞和班超走过这条路,鸠摩罗什和玄奘走过这条路,李白走过这条路,马可·波罗走过这条路,更多的人,罗马人,波斯人……走过这条路。佛教徒、景教徒、穆斯林……各种信仰的人走过这条路。这条道路,从来都是关于好奇与信任、繁荣与梦想。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十五年来,中国摄影家尔冬强不断地重走这条路。他是丝路上又一个聆听者、见证者、发现者。当然,每一个行走在丝路上的人,都是文明的使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的丝路,都像丝一样柔软,也像丝一样坚韧。无数次这样的行走,编织出了欧亚文明的锦绣。

今天,一条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在这条路的沿线展开。丝路上的每一眼泉水都记得:每一次这条道路被断绝,都是族群隔绝和暴力的暂时胜利。但每一次这条道路都会被人类共同体沟通、交往、交换的意志重新凿通。

张骞凿通的这条道路成为了古今亚洲和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亚欧两大洲文化、经济联系的纽带。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轴心文明交流对话与合作共赢的典型范例。中国在这条交流与合作的道路上已经活跃了两千年,贡献了两千年。去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呼唤人类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为此,要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这五种沟通,既是沿线诸国共建新丝绸之路的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和对话文明的崭新模式。

中华文明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学习、融合和贡献中形成的。这个文明的政治智慧,历来注重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中国在丝绸之路中扮演的是一个和平、包容、开放和友好的大国角色。丝绸之路是中国人率先走出来的,但它属于全世界。尔冬强对丝绸之路的多次重访,正是中国文化人促成这种沟通的最新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条路丝绸族群
这条路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遥望“丝绸路”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路上丝绸
这条路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丝绸情调
多点执业这条路还没有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