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饭碗会更“铁”吗?
2014-05-29叶檀
叶檀
如果公务员铁饭碗不动,所有利益均沾的群体一定会捧牢饭碗,抵抗改革。
关系到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人的事业单位改革,再次被轻轻触动。
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
从2003年明确要制定《条例》,到今年5月《条例》出台,11年才修成“正果”。但让人遗憾的是,条例某些方面更加简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仇雨临等认为,当年的“征求意见稿”对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方面的基本权利、义务就没说清楚,回避了养老保险的改革问题,现在依然回避。
法规简约,具原则性,却难以操作,没有降低改革难度。涉及减员增效的人事改革最困难,2003年2月21日《市场报》报道,北京在6万人中实行的全员聘用试点,落聘的只有250余人,不到总人数的1%。
唯一的办法是让定员更加科学,管紧用人前端,减少人浮于事,降低后端的难度。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分类是第一步,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以岗定人定编。
定人定岗试行了十年以上,成效不大。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以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通知》的形式,确任了聘用制的大方向,2006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2011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规范人事管理,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据此,《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从理论上来说,既然是聘用制,就不是铁饭碗,但理论与现实落差之大,如同尼加拉瓜大瀑布。
自2002年以来,聘用合同签订率已超过90%,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坦承,并未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员工依然保有铁饭碗。在某些中央级事业单位中,聘用制员工成为低人一等的员工,被呼来喝去。
目前在3000多万的在职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只有10%会被划转至企业,约300万人。他们的养老替代率从80%-90%左右下降到企业的40%-50%,是真正作出牺牲的一群人。
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福利、养老保障是实实在在的,要撼动数千万人的现实利益谈何容易。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学者测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中少缴费用达720亿。如果由财政承担,是换汤不换药,如果由个人承担,老职工将会感到不平。有些地方的试点采取了基本养老金加职业年金的模式,但职业年金由个人、企业还是财政来承担,还没有定论,如果由财政承担,还是换汤不换药。
企业职工希望向事业单位员工看齐,由政府承担更多的养老负担,提升养老替代率,退休后工资还能够获得在职时80%的收入;而事业单位员工希望向公务员看齐,养老金自己一分不用掏腰包,退休后还能获得90%的在职工资。
2008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行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社部也在2009年1月发文明确,试点省市“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按照企业模式计发”,但只有沪、粤稍有进展。原因很简单,动人的饭碗,动人的养老金,被动的人常常以命相搏。
改革的顺序一定是先公务员,后事业单位,再企业。如果公务员铁饭碗不动,所有利益均沾的群体一定会捧牢饭碗,抵抗改革。这与觉悟、与知识无关,与利益有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