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2014-05-29姜永建
姜永建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当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分化大众,提高实效性;端正文风,增强亲近感;发挥党员作用,提升理论印象;关注民生,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而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化大众;端正文风;发挥党员作用;关注民生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92-0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认同并自觉用来指导自己实践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新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但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STHZ]1[STBZ]分化大众,提高实效性[HT5"SS]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受众,是个在文化水平、思想觉悟、职业特点、兴趣爱好、接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的群体。现在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对于大众的这种差异性了解不够,所有对象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最终导致实效性不强。根据大众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广大党员同志,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二是青年学生;三是普通群众。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首先,党员中的领导干部,这一群体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必须要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对于普通党员来说,要在当前构建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党的理论、领会中央的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终身信仰;其次,针对青年学生,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应通过不同教育阶段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针对普通群众,我们倡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的原则,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STHZ]2[STBZ]端正文风,增强亲近感[HT5"SS]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然而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作家的著作浩如烟海,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出生于西欧,著作表达中西语体系十分明显,对于专业人员来说都不易掌握,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疑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1]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一点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懂,能够看明白,因此必须去除马克思主义中的西语思维表达方式,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而不是让群众“听不懂”的话。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晦涩文风盛行,具体表现为:“问题越来越高雅,视域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2]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纵向“深入”,而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易于为人们理解、掌握并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浅出”真理;习惯了以“党八股”式的官方话语,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宣教内容,以“理论家”、“宣教者”的显赫身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也不关注人民群众掌握了多少、消化了多少的宣教效果,既不善于采用讲故事、举实例、摆事实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灵活形式,也不注重以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将庸俗化与通俗化混为一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幌子,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变成低俗、粗劣甚至是伪科学的理论,热衷于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几个词甚至几个字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只追求形式和表征,最终却丢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这些都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极大地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所有上述问题的根由就在于文风不正。端正文风,真正树立起对人民大众负责的意识,从人民大众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思维方式以及接受习惯,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通俗化,生活化,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回答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地讲透、讲活、讲懂,让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否则,“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3][STHZ]3[STBZ]发挥党员作用,提升理论印象[HT5"SS]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除了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之外,给人民群众以良好的印象,让人民群众乐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前提。一种理论良好印象的塑造则主要取决于这种理论的宣传者本身。“相对于理论接受者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的重要宣传者,也是践行者和重要的‘示范集团。他们的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效果。”[4]党员干部只有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按照原则办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涌入,致使部分党员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念产生动摇,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兴风作浪。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一些党员干部法制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在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中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这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印象也大打折扣,人民群众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误解,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endprint
因此,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实践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表率,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印象,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STHZ]4[STBZ]关注民生,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HT5"SS]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5]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是要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问题,即民生问题,否则,“‘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但是一种理论是否真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否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最有判断力和发言权的,这种判断力和发言权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是否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之上,在这个活生生的现实面前任何空洞的说教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7]。相反,一种理论如果只在宣传上下工夫而在实践中没有给人民群众任何看得见的利益,那么这种理论必然被人民群众摒弃,被历史尘封。
当前,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同,必须深入研究和关注民生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解读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解决人民群众目前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诸如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用实践结果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会相应地的扩展和外延,人民群众不单单局限于物质利益的满足,更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并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诉求。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HTH]参考文献:[HTSS][1][ZK(#]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2]陈曙光.谈谈“理论”与“问题”[J].湖湘论坛,2008,(4).[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4]于文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问题和路径[J].学习论坛,2012,(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Z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