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女性形象及男权意识的解读
2014-05-29郭红王婷婷
郭红 王婷婷
摘要:美丽的女性形象通常都会出现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在出场之初便会不久于人世。基于此,以《乌鸦》和《椭圆形画像》这两个作品为例,从叙事视角出发分析爱伦?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深度研究得出爱伦·坡是一位以男性叙事为中心、女性缺乏话语权、具有男权意识的作家这一结论。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女性形象;话语权;男权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21-02一、埃德加·爱伦·坡及其作品的主题作为美国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的埃德加·爱伦·坡,无疑是19世纪备受瞩目的天才,然而在美国历史上,他却以最有争议的文学人物身份存在着。因此,埃德加·爱伦·坡在世期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必说他的作品受到文学界的认可了。但从他去世后一直到当代,他的天赋与创作才华才渐渐被文学界欣赏和认可,当代评论家认为他是美学的开创者和心理探索家。同时,由于他写作主题特别,在美国文学史上,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最独特的作家之一,他认为作品最好的主题便是一个美丽女性的死亡,他所刻画的奇异女性形象使他的作品神秘莫测[1]。爱伦·坡在作品中涉及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恐怖悬疑、哥特怪诞、暴力凶杀等许多题材,但相对于这些主题,埃德加·爱伦·坡对美丽女性形象和她们最终悲剧命运这一主题的描写留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二、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及男权意识的体现在爱伦·坡发表的众多作品中,以女性故事为写作主题是非常多的,而且具有不同的题材。例如诗歌《丽诺尔》、《乌鸦》、《安娜贝尔·李》及短篇小说《贝蕾妮丝》、《莫莱拉》、《椭圆画像》等都是如此,爱伦·坡对这一主题痴迷的原因,主要源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
埃德加·爱伦·坡的母亲在他童年时代就早早离开了人世,父亲也音信全无,家庭的分崩离析使得他在童年时就失去了人间最真挚、最常见的温情,对他来说父母真挚的爱变成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这对成长中的埃德加·爱伦·坡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对这些情感的表露体现得淋漓尽致。埃德加·爱伦·坡的一生都在寻求着真爱,特别是对母亲爱的幻想及渴求,这也成为他人生中最遗憾的痛苦根源。由此,埃德加·爱伦·坡与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便可以理解并有章可循,爱伦·坡特别喜欢与能够让他感受到母爱的女性保持亲密的联系。但同时,养母与妻子相继死于与爱伦·坡的母亲相同的肺结核病这一事实,让他深刻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在他身边的这些重要的女性亲人的不幸离世,对埃德加·爱伦·坡来说无疑是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使他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这些打击与伤害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2]。
埃德加·爱伦·坡对于美丽女性的死亡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痴迷,作品中的女性或是聪慧博学、美丽端庄,或者天真无邪、冷静坚韧,然而,这些可爱的女性,又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病态与死亡之美,最终的命运就是像爱伦·坡的母亲和妻子一样香消玉殒。在现实的世界里,他虽然渴望得到真爱,但在生活中,却无法得到的一个普通人所能得到的疼爱,因此,他只好利用“美女之死”的手法来描写自己的心中渴望,以此来宣泄他内心压抑的情感,体现了爱伦·坡对得不到“爱”的憎恨,也表现了爱伦·坡自身强烈的男权意识。
1.《乌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爱伦·坡的作品《乌鸦》主要由主人公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与一只乌鸦的“对话”构成,作品中体现了主人公对死去恋人的思念之情,也道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独白,通过乌鸦拟人的叫声:“永不复还”给读者答案。这首诗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创作的,在展现诗歌内涵时,埃德加·爱伦·坡运用了独特的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鸟象征着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例如笼中囚禁的金丝鸟,代表被束缚压抑的女性,而飞翔于天空的小鸟,则代表自由快乐的女性。文中的乌鸦是埃德加·爱伦·坡赋予女性的另一种形象,而乌鸦本身也意味着黑暗与死亡。对于漂亮女性,男人最开始表现的是一种赞美和起初的好奇,想得到却又害怕失去,或许当这种美丽消失不在时,这才是真正的拥有,尽管是痛苦的损失,却可以让美丽永恒。
女性文学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主题通常是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怨恨到反抗、由消极到积极、最后到自我救赎并解放的过程。他的作品中虽也涉及到女性主义,但与之却有着明显区别。在他的作品《乌鸦》中,爱伦·坡用一只乌鸦代表女性形象,他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消极、怨恨和痛苦之感,这体现了爱伦·坡对女性存在消极的观点,也是他男权思想最可悲之处[3]。
2.《椭圆画像》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埃德加的典型作品中具有以下的主题特征,或涉及节奏紧密的推理,或涉及迷离的哥特气氛,或涉及谋杀等因素,而《椭圆画像》却并非如此,讲的是一位画家丈夫痴迷于艺术,把年轻漂亮的妻子当作模特,而妻子因长期处于被压抑、被忽视的状态,使她的生命枯竭,最终默默死去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温婉动人,乖顺大方,但可悲的是仍被男性操控着,女性始终处于边缘的低微地位。“姑娘认为对她来说,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在塔楼里坐了几个星期……她的身心都遭到了毁损……然而她还微微笑着,静静坐着,一句怨言也没有。”[4]故事开始部分的描述并没有提及叙述者的身份和性别,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叙述者的语气相对冷静客观,介于对女性的伤害而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情色彩的,甚至是麻木的状态,多数读者推断故事的叙述者很可能是一位男性,由此得出这是一篇以男性叙述为中心的作品。同时在这部分的叙述中,读者更可以看清女性是居于非主体的边缘地位,只能以模特画像的形式存在着,身体虽然在场,但精神思维、个人意志、话语权对她们来说都是缺失的[5]。
在丈夫画家的眼中,妻子只是个拥有美丽外表的模特,是一个工具、一个物体,而非具有感情的人,因此无法得到人类所需要的关心和爱护。画家整日醉心于自己的创作,对日渐消弭的妻子不闻不问,妻子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承受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她的身体虽在,精神和内心却是死的,早已缺席不在,但她却为支持丈夫的成功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画家完成了他的巨作,兴奋得惊呼时才蓦然发现心爱的妻子已经死了。小说的结尾更进一步突出了女性被忽视无价值的地位,以及美丽女人最终注定的悲惨命运。endprint
3.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及爱伦·坡男权意识的解读
法国派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英美派的女性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是相对于男性中心哲学产生的,基于分析西方文化传统并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这一理论进行合理“扬弃”。因此,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文学象征中的两性平等关系中。
在当时的男权统治社会下,可想而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常处于次要的位置,也就是处于所谓的“缺席”和“缄默”的状态[6]。作品《乌鸦》中,“缺席”、“缄默”体现无疑,因为丽诺尔本人并未出现,读者是从叙述者的描述和自我独白中来了解丽诺尔的形象的。《椭圆画像》中的女性形象是处于边缘或非主体的地位,是以缺少内心表达和思维意志的画像存在着,没有任何话语权,整个故事都是以男性叙述为中心。这反映了埃德加·爱伦·坡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创作思想以及自身强烈的男权意识。
对于埃德加·爱伦·坡在作品中善于描写美丽女性死亡的这一主题的探究,读者不难发现爱伦·坡执迷于此的原因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母亲、养母及妻子的相继过世,带给他的不仅是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打击,而且深深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诗歌《乌鸦》就是以叙述者对逝去的恋人丽诺尔的思念展开的,整首诗的基调并没有把死亡看作恐惧和不幸,相反把死亡当成一种唯美的烘托元素。埃德加·爱伦·坡把亲人的死亡,看作突出女性魅力的一种美,一种境界的升华,反映了他异于常人的女性观,对女性的一种扭曲的观点在他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论述足以确认他是一位男权作家这一身份。三、结语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的最佳基调是“忧郁”,其中“美女之死”无疑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他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都逃不过死亡这一劫,因病去世或是死于非命,而且多数都是红颜薄命,若从作品的创作层面来讲,体现了爱伦·坡对女性命运的消极心理。他把自己得不到的“爱”转化为憎恨,在作品中由他来操控女性的生死,他将男性精神上的痛苦归结于女性对他的折磨,体现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悲剧的结局固然令读者叹息,但留给读者的却是意味深长的思考。埃德加·爱伦·坡将女性形象作为男性存在的一种补充,从男性的需要来构建女性,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品中的女性在男性话语的优势下处于失语状态,更说明了其社会地位的丧失,加重了女性的悲剧色彩。埃德加·爱伦·坡借助对女性形象的描写,用掌控她们生死的快感来宣泄和解脱心中被压抑的男性自我,体现出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男权意识的作家。参考文献:[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Meyers, Jeffrey. Edgar Allan Poe: His Life and Legacy[J].London: Macmillan,2008,(5):37-45.[3]刘军.女性主义方法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1):15-30.[4]刘建东.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5]Beauvoir, Simone de. The Second Sex[M].London: Johnathan Cape,2004.[6]邹广胜.西方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4,(3):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