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
2014-05-29陈怡
陈怡
上海多年来在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实践积淀,已经形成了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服务机制、工作途径和组织平台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需要在贴近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和工作载体上作更深入的探索。
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功能转换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上海近年来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创建,打破了传统体制下不同形态党建的条块界限,实现区域内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联建共建局面,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
一、构建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利益契合的服务运行机制
上海多年来区域化党建的最大成果就是通过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的引领,着力加强“制度群”建设,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推动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参与。
一是动员参与机制。上海在世博会以来的经验主要是采取个体动员(如区属单位党员社区报到制)和集体动员(如单位与社区结对制)等机制,建立单位—社区—党员的全方位联动,实现了党建资源的整合和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动员。在动员参与机制方面,除传统的政治意识动员外,更重视社会意识动员;除传统组织规定外,更侧重社会约定;除集体参与动员外,更兼及个人参与动员。
二是策划决议机制。通过专门听证、专题调研、专项咨询,活动组织议事会、党组织联席会、党代表提案等形式,让党员在社区建设和活动组织建设中,参与决议、制定计划、寻求对策,成为工作的策划者和主导者,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在完善民主化管理过程中,推出“五会”配“五制”,作为整合资源、共同解决居民诉求的回应机制,具体有现场办公会配套领导包干制、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配套诉求转接制、服务群众促和谐议事会配套社情民意月报制、民生实事提议会配套民生实事项目征询契约制、矛盾排查分析会配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
三是联络协调机制。上海普遍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楼宇党员活动中心、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站等机构作为联络协调工作基地,黄浦区街道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总支设立了两级“书记热线”,每月一次信息例会,各楼宇党建联络员及时通报情况。五里桥街道在世博工作中,以党员服务中心数据库和社区事务中心后台数据库,动态地掌握来社区报到的各类党员的数目、特长,有针对性地联络安排工作。
四是监督考核机制。常采用的形式包括党员参与居民区工作反馈制度、提干征询居民区意见制度、单位工作社区评议会制度、联建工作与单位工作挂钩考核制度等,通过社区民众的介入、社会舆论的评判,督促党员自觉地在社会活动组织中发挥作用。
五是表彰激励机制。包括各类精神文明评比、党内先进评比、活动积极分子奖励、活动先进事迹舆论宣传。在表彰激励上既树立突出的人物和事例,也注意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好人好事的表彰,充分激发党员的社会责任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豪感。在“世博先锋行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公开承诺的基础上,运用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参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议监督,建立月讲评、季表扬制度,涌现出一批世博先锋先进党组织和世博先锋优秀党员。同时,实现表彰激励制度的常态化。黄浦区桑城居民区党总支还在新改造的小道两侧装上灯箱,每年表彰在参与小区活动中作出贡献的党员,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创造点面兼顾、内外交叉、虚实结合的社会化工作途径
上海各级党组织针对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结合具体任务、具体活动、具体项目,拓展工作途径,初步形成了体制内外交叉、传统与现代结合、虚拟与实际互动的工作系统,扩大了党员对社会工作的介入度和选择面。
一是岗位式。一般以“区(点)”、“岗”、“员”形式体现,包括责任区、治安岗、社区宣教员等。区、岗、员是一种定岗定职的参与平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易激起党员个体责任心。在“世博先锋家园行动”中,以“一点六员十岗”为载体,仅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先后招募9000余名世博志愿者,比例超过社区(街道)总人数的15%,其中主要骨干都是居民中的在职党员、在编党员和驻地各单位的党员。
二是项目式。如长期性的结对助学项目,年度性的厨房改造项目,临时性的照看儿童项目等。许多项目因其内容多、涉及面广,经常是若干党员,甚至是不同单位不同方面的党员配合完成。项目不仅引入了物质资源,并且还在居民区形成了新的党员结合体。
三是契约式。党员和党组织以签约结对的形式参与社会活动。如军民精神文明共建结对签约,工地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共建文明工地签约,机关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总支共建结对签约。各单位、地区党组织通过明确的约定,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类社会活动。黄浦区国泰电影院党总支与解放军某部党组织、锦江居民区党总支、江西全南县结对签约,军民联动,城乡互援。
四是议案式。党员提出议题,通过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代表会、社区委员会、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居委会会议、党总支会议或社区决策听证会、社区矛盾协调会、社区工作评议会等民意决议机构讨论,成为居民区工作决策。
三、搭建开放性、灵活性、互动性的网络化组织平台
组织平台是党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海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灵活建立不同类别的活动组织,初步形成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互补互动的组织网络系统,为党员全方位介入社会活动、服务群众夯实了基础。
一是以相近地域为纽带,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的地缘型组织。如楼组党小组、楼组党员联合体,它们以文明楼组创建为目标,通过楼组议事会、楼组学习会、邻里互助点、邻里艺技展示、旅游沙龙等活动方式,设置各类服务岗位,把在职党员和居民区在编党员结合起来开展群众工作。endprint
二是以群众志趣需求为纽带,因趣制宜开展工作的趣缘型组织。趣缘型组织包含兴趣性活动和志向性服务两类组织,前者如读书、外语、书画、工艺、戏曲、歌咏、舞蹈、保健、烹调、编织等;后者如业主委员会、调解委员会、老年协会、爱心基金会、点评台、百帮维修队、治安巡逻队、保洁护绿队、助残扶老队、心理咨询室等。大批在职党员和居民区在编党员参与其中,是党员介入社会活动的最有朝气的组织平台。
三是以专业服务为纽带,因业制宜开展工作的业缘型组织。业缘型组织的意义在于通过行业党组织牵头深入开展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行业集聚效应和专业服务优势。卢湾区律师协会党总支通过划片下居民区服务,建立党员青年律师志愿队、社区人民调解室、社区法律援助中心,与驻社区企业党组织结对提供法律服务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活动,得到社会充分肯定。
四是以展示、赛事、庆典、工程等重大公共活动和灾害、时疫、动乱等重大社会危机的临时性需要为纽带,因时制宜开展工作的机缘型组织。上海在“非典”、“甲流”、涉日游行等特殊时期,曾以地区为主,条线配合,在实行信息专递,情况专控等方面作过有益的尝试。
四、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若干思考
第一,要更加贴进服务主体对象的需求,完善双向沟通服务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双向联系沟通机制。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定期走访、召开联席会或座谈会等方式,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了解驻区单位党组织的需求及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驻区单位党组织要在世博期间主动到所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党组织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与社区党组织定期联系沟通机制。二是建立双向服务、互利共享机制。社区党组织要改进工作方法,坚持服务为先,努力满足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动帮助驻区单位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积极为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区域性党建资源。驻区单位党组织要继续从基本任务、选择性任务和特殊任务三个方面参与区域内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积极到社区认领需要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的公益项目、志愿服务。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要成为面向区域内所有党员和党组织的党建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指导服务中心、形象才艺展示中心和联系服务群众中心。
第二,着力于建立民意的表达、传导、回应和反馈“链”,完善和落实服务基层群众工作体系。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这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核心职能。要发挥这一职能,需要通过建立完善民意表达、传导、回应、反馈的“链”来转化为长效机制。重点应抓好三个落实:一是落实走访联系群众制度。要求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都建立主动走访联系身边群众的制度。城乡基层党组织每年至少普遍走访联系区域内的居(村)民家庭一遍。街道、乡镇党组织要经常走访联系区域内的企业、社会组织。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实行定期下访基层、联系群众、帮助解决问题的制度;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实行定点接访、联系群众制度,全市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都要建立每月15日代表接待日,并公布接待代表名单。二是落实服务群众机制。建立以回应诉求、尽力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即以志愿服务为重点的群众自助互助服务机制;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为依托的社区窗口受理服务机制;街道乡镇、区县和市有关部门上下级党组织协调协同服务机制。各区县都要建立居(村)、街道(乡镇)、区三级党组织联动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三是落实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区域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考核,把落实“三访”、“三服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组织群众开展满意度测评。
第三,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探索党组织的社会化工作方法。区域化党建格局中各主体之间大多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平等合作关系,因而各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更注重运用民主协商、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委托代理等社会化方法。比如,要善于依托群众团队和社会组织,创新群众工作方法。通过委托服务项目、搭建展示平台、给予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和推动群众活动团队尤其是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大力培育和培养以党员为骨干的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积极支持和鼓励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党员通过有关程序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团结和引领党外群众骨干,及时把优秀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和骨干发展成党员,增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注重在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公共事务管理等工作中,引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引导群众依托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通过有影响力的群众团队负责人去做群众的工作等。大力培育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组织,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又比如,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推广居民区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普遍推行居民区党组织“公推直选”,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居民区党组织主导的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和政务评议会等“三会”制度,使之成为党组织支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重要制度平台。再比如,要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方法手段的科学化、信息化。党组织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把信息网络技术用于自身建设、依托网络开展党组织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党组织工作领域和范围由现实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
第四,要完善各类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组织上既要提要求、定目标,也要搭平台、给舞台。按照上海市委九次全会提出的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要求,按照社区需要、党员方便、组织推动的原则,推进党员在居住地、各类社会组织和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空间。一是积极倡导和推动在职党员、党的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离退休党员和驻区单位党员主动联系社区、服务社区。让他们在社区亮明身份,争做表率,发挥自身特长,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支持党员在各类社区组织中发挥骨干作用。支持和引导党员通过“五进入”,即进入居民委员会担任兼职委员,进入业委会担任委员,进入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区域性、公益性、服务性志愿者团队、进入群众文化团队和网络组织、网络论坛,以自身的行动、能力和形象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发挥好宣传、组织、引领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三是搭建多层次、灵活便捷的党员活动平台。科学设置党组织的管理幅度,划小党支部,深化和推动楼组党建;推广在居民区党总支下建立功能型、活动团队型党支部的做法,使居民区党的组织设置更加适应居民群众组织、活动方式的改变,提高党组织活动对党员群众的吸引力。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 责任编辑:平致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