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心肌损伤的疗效观察
2014-05-29李菊红
李菊红
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呈现一个越来越高的发病趋势,既往主要存在于学龄期,现在婴幼儿也很常见,高达25%~60%,并且病变不仅仅局限于肺部,有全身的广泛病变,发生于心肌、关节、脑等部位的损伤越来越多。发生于肺部、关节、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症状常明显,家长会引起关注,但引起心肌损伤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食欲差等,有时与发热的全身症状重叠,不易被家长和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关注,有时会导致猝死。支原体感染后不仅可以发生心肌损伤,还可导致瓣膜病变和心包病变。年幼时心肌损伤可能和成年后心肌病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应常规检测心肌酶谱,做心电图检查,化验肌钙蛋白I和行心脏彩超等检查,早期关注和发现心肌损伤,并积极治疗,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本研究对6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伴心肌损伤的患儿分别采用磷酸肌酸钠(CP)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有明确的呼吸系统临床症状,胸片结果支持支原体感染,并有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在1∶80以上明确支原体肺炎诊断。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在排除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及中毒等情况,出现下列一项异常改变:①血心肌酶谱增高;②心电图有心肌损害表现。同时出现支原体肺炎伴有心肌损伤。入选我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伴心肌损伤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岁~13.2岁;病程7d~13d;心悸、气短、胸闷6例,精神萎靡14例,无心血管症状11 例。对照组30 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岁~13.8岁;病程8d~12d;心悸、气短、胸闷5例,精神萎靡10例,无心血管症状10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或红霉素静脉输注抗支原体治疗,连用5d~7d,并予对症、支持治疗。营养心肌方面:观察组给予CP(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剂量:<5岁者0.5g/d,≥5岁者1g/d静脉输入。对照组给予FDP(安徽先锋药业生产)80mg/(kg·d)~250mg/(kg·d),静脉输入。两组疗程均为7d。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检测心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d后心肌损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治疗后心肌酶谱、心电图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d后心肌损害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上述各项指标部分有好转但未全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7d后心肌损害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用药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 U/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 U/L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 <0.05。
组别 n 治 疗 前 C K治疗后 治疗前C KMB治 疗后 治疗前L DH治疗后 治疗前AST治疗后 治疗前α -HBDH治疗后观察组 30 336±63 123±381) 62.6±10.8 18.2±7.41)258.0±32.2141.0±42.41)67.0±20.2 23.1±13.41) 328.4±65.9 219.8±45.11)对照组 30 330±58 141±421)2) 61.5±9.8 22.7±7.91)2)253.0±39.8167.0±43.11)2)65.0±18.3 28.1±14.51)2)331.4±67.7 251.6±50.31)2)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恢复正常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心电图异常15例,对照组心电图异常15例。治疗后,观察组有13例(86.7%)心电图恢复正常,对照组有12例(80.0%)心电图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2.4 不良反应 输液过程中及输液结束后观察分析,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8例患儿注射部位血管有疼痛。出院时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 论
心肌损害是小儿支原体肺炎比较常见的肺外并发症,部分患儿只有呼吸系统表现,而无心血管系统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仔细查体可发现心音低,心律不齐,有时只有在辅助检查后才能发现。支原体肺炎发生心肌损伤的机制多数是免疫损伤,即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机体感染支原体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这些产生的抗体可与心肌组织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可产生一系列的病理过程而引起心脏病变。少数机制可能是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引起心脏本身及小血管炎性改变,结果导致心肌缺氧缺血或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及心包。
支原体肺炎伴心肌损害的治疗除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清除支原体外,营养心肌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减少心肌细胞的继续损害,并促进心肌细胞的尽早恢复。以前常用药物是果糖二磷酸钠。目前磷酸肌酸钠在动物实验[1]和心脏外科领域及儿科领域[2]的使用已很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支原体肺炎伴有的心肌损害,在心肌酶谱改善方面,CP较FDP有更好的疗效。这是因为,磷酸肌酸钠首先维持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和CP 的含量,维持心肌能源储备;其次减少细胞内肌酸磷酸激酶的损失,减轻了细胞膜的损害[3]。磷酸肌酸分子中存在高能磷酸键,能使二磷酸腺苷(ADP)在磷酸肌酸酶的作用下直接转化为ATP,可以直接供给机体能量[4]。而FDP 作为糖酵解的一个中间产物,只有通过无氧代谢才能间接发挥作用。在心电图的改善及总体疗效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病例数偏少及重症病例较少有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首先,磷酸肌酸钠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伴有的心肌损害方面,疗效优于果糖二磷酸钠。其次,磷酸肌酸钠在静脉输入过程中,无常见的注射部位及相应的血管区域疼痛,未见肝肾功能异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婴幼儿患者还有较好的依从性。
[1] 桂静,陈莹,李永凤,等.磷酸肌酸钠对缺氧幼鼠脑组织中钙调蛋白、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1):63.
[2] 关楠,周广华.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伤疗效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3(3):197.
[3] Pfefferle AD,Warner LR,Wang CW,et al.Comparativ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b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circuit in extant primates:Implications for human brain evolution[J].J Hum Evol,2011,60(2):205.
[4] 李军,李鸿珠,李萍,等.磷酸肌酸对儿童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