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主动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2014-05-28周海云
周海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87-01
一个教师,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创设自觉、主动、更具备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感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所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积极地去参与,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提高。
例:教学分数意义这一节,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屏幕上显示8个大红苹果,请学生思考,这8个苹果能否看作单位“1”?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苹果?
同学们争先回答:把8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1个苹果;也可以把8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苹果;还可以把8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苹果。
接着,屏幕上又显示一堆苹果、一筐苹果、一车苹果。
画面把对单位“1”的理解过程充分地表现出来,使静止在纸上的图形活跃起来,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了。由于彩色画面的多种变换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异常活跃、主动参与的热烈气氛。大家积极讨论,勇于思考,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愉快地观察、思考,同学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二、做好铺垫,以旧引新
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已学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必要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已学内容的引伸、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我先出示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请同学们计算后讨论算理,并说明同分母加减法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从而强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相同,加减的是分数单位的个数。接着,再出示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题,问这两道题能直接把分子相加减吗?为什么?为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铺路搭桥,使学生很容易接受了新知,感到掌握新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继续。他们会为自己顺利地掌握了新知识而高兴,对学习产生信心。
三、动手操作,促进创新
思维源于动作。直观动作思维是诸思维的源头与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操作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学生去发现建构新知。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表面积等概念的理解。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通过拼一拼、切一切等直观操作,来帮助学生讨论、解答下面一些问题:
1.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合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又怎样变化?四个、五个呢?学生通过拼一拼,观察分析得出:两个拼合后,减少2个面,三个拼合后减少4个面……
2.用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几块?先让学生想象回答,出现不同答案后,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得出正确答案(至少8块)。
通过拼一拼的操作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想象能力。
在学生挖掘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变化规律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怎样切才能使表面积最大?学生动手比划、操作,很快知道怎样切的方法。通过切一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精选练习,及时反馈
教授新知后,教师可出示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形式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钻研,自己解答,以培养学生的钻研进取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如用“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说得好”“看谁的红旗多”“男女生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等等,运用这些教学形式极大限度地增强了全体同学对学习的参与。把竞争意识有机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