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课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4-05-28陈秋凤
陈秋凤
如何通过课内阅读指导课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是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高考考查力度较大的一环。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阅读指导课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问题分析
我们在高三语文备考中发现学生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阅读鉴赏及写作能力相当欠缺。但是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量的阅读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教师只有注重学生在高一、高二的阅读指导和量的积累才能实现高三备考的顺利有效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尴尬地发现:沉重的课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足以及单调的学习生活经验都让学生对经典阅读望而却步,少阅读甚至不阅读现象相当普遍。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背景下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方面,忙于赶教学进度,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和持之以恒的课内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二是学生方面(就我校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小学到初中的阅读量微乎其微;另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很多学生的书桌上堆满了《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选刊》、《优秀作文素材集锦》等,这就是我校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二、应对策略
粤教版必修教科书每册有三个阅读单元,阅读单元将阅读分成三个层级,分别是“基本阅读”、“扩展阅读”和“推荐阅读”。依据教材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三个层级的阅读系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阅读指导课的开展要统筹规划,我实践的经验是以高中三年为时间坐标,每周设置一节阅读指导课,分别在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层次的阅读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在阅读指导课的一些做法。
(一)高一:从教材文本出发,让学生爱上长篇著作
高一阶段,实现“基本阅读”的目标。阅读指导课应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延伸,从短篇到长篇,从课本中节选的文章到原著,再延伸到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评论文章。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积累。完成这一课程目标,我的做法主要有两点:
1.知人论世、文如其人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艺批评和鉴赏方法之一,在这里我把它应用在阅读指导课上,利用学生对作者生平事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达到课外主动阅读的目的。如在学习《小狗包弟》时,学生对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先生了解不多。我在网上搜集有关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的评论文章,如人民网文化专题——《不断忏悔中的自我救赎》、《坚守良知拒绝遗忘》、《评论:巴金给了我们什么》等。以上这些让学生对巴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文如其人,于是,在学生充满求知欲的要求下,我推荐了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我用同样的方法向学生推荐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自此学生开始争相阅读,每周批改的读书笔记中都有学生写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我也用文字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少则两百字,多则一页纸,潜移默化,学生渐渐喜欢用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跟我交流阅读体会。
2.利用影视和文艺评论推进名著文本阅读
通过赏析影视精彩片段,对比文本阅读,同时辅助以名家文艺评论,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观看电视与阅读文本的不同感受。最后得出结论:光从荧屏上很难理解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韵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我还找来多篇鉴赏文章提供给学生阅读,如《一样的哭泣?摇不一样的内情—〈林黛玉进贾府〉之“哭”赏析》、《简笔繁笔总关情?摇匠心独运写风流—试析〈林黛玉进贾府〉中为何不写林黛玉衣饰》、《虚实相映?摇各尽其妙—浅谈〈祝福〉和〈林黛玉进贾府〉中居室描写》,这些文章从专业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读出不一样的林黛玉,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黛玉”,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学生开始主动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为了提升阅读鉴赏水平,在学生读完《红楼梦》后,向他们推荐了红学研究专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无限情怀》等著作。类似的做法,带着一种英雄情结走进名著阅读,由《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到《三国演义》等。如此做法给学生提供了了解古典名著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取得成效:学生把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写成演讲稿,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学年结束后,收集优秀的演讲稿打印装订成书;每人拥有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经过一年阅读指导课实践,阅读长篇小说成了我班学生的一种时尚,班上开始流行这样的一句问候语——最近读了什么书啊!学生的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二)高二:以选修文本为桥梁,明确阅读方向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在完成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一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中提到“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根据这点,高二的阅读指导课以选修文本为桥梁,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篇目来使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对应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和《新闻阅读与写作》,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份阅读书目计划表。
阅读情况分析及取得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阅读计划,并有部分学生同步写下读书笔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学生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样一来,大大地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欲望。他们积极参加校本教材征文“名著伴我成长”读书活动,其中有十五位同学的文章入选;参加科技文化艺术节现场作文比赛,包揽学校前三名;热心于各种演讲比赛和社团的辩论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高三:厚积薄发,绽放文学与思想的光芒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广泛涉猎名著的基础上,把已阅读的知识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作文批改中发现,素材选择多是贝多芬、爱迪生、张海迪、司马迁和“感动中国”的人物,客观上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所以,阅读指导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把阅读名著的素材应用于写作,如何把“读”转为“写”,我把课程目标设定为——厚积薄发,让作文绽放文学与思想的光芒。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切实享受到阅读带来激励、唤醒、鼓舞时,他们就会通过持续主动地获取阅读体验,来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坡头区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