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
2014-05-28苟艇
苟艇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地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新课改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生活?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其次,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交往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的开放性就在于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知”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让语文走进生活。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一、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第二、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三、让师生成为选修课的畅游者
第一、正确处理必修、选修课的关系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并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力求避免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紧扣基础知识,联系必修课内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一定要能够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附庸,选修课程是和必修课程同等重要的。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过渡与衔接,是我们更好地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
第二、灵活处理选修课的教法 ①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具体做法就是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选修的课文都是文学性欣赏性价值很高的作品,教师的讲解示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方法。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宽泛,涉及面广,为了便于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去积累。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③讲究教学艺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④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上自主进行课堂教学。做法是,每次上这样的课前,都由学生自己备课。备课组以小组为单位,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发扬团队精神。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第三、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成为上好选修课的助推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极大优势。同时可有效解决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的矛盾。
多媒体手段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到情景氛围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调。
多媒体的使用还增多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它能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料并能随机抽取。如文学资料包括教学所需的背景、作者简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选题的其它作品等。解决了语文老师在教学选修课时紧张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交互性、可控性很强,很适合个体单独运用,所以多媒体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在课后个别化教学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师,如在“第二课堂”的选修课中,教师只要安装教学光盘,学生只要拥有一台电脑,通过上校园局域网,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这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精力。
第四、让选修课成为高考的催化剂 好的课程设置,好的教学形式,必然最终能表现出学生好的考试成绩来。那么,面对这么多的选修内容,我们就必须从量与质的关系来考量。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都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恨歌》《六国论》《过小孤山大孤山》选段可以精读,与高考接轨。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倶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与高考顺利接轨。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