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文言《爱莲说》
2014-05-28王奎
王奎
【导学创意】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第9课《爱莲说》,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在本单元古文教材上有开篇之用,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其一,这篇文章仅仅116个字,在写法上以花为媒,借花言情,托花言志,言此意彼,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从而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篇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抓住“莲”的特点及莲的寓意,分层逐步从看图识“莲”、初读说“莲”、品读爱“莲”、赏析“莲”志、领悟“莲”理、拓展“莲”义等几个环节展开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专注的读,领悟的读,在读中理解、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引导学生面对逆境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识“莲”
同学们,莲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赞美、喜爱的对象。(屏幕出示莲花图片)我们作为北方没有莲花,但莲花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却随处可见,你们见过莲花图案可以表达哪些寓意呢?
北宋一位大诗人周敦颐写了一篇《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周敦颐为什么爱莲?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是为导入新课做准备。与莲花生长的区域性紧密结合。此外,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会联想到莲花寓意在人民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可能会想到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八仙之一何仙姑等,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引入本文,也可以为切入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说“莲”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法指导:一读找生字,二读断句子,三读看注释,四读品寓意。)
2.检查朗读效果。(屏幕出示)
A.正音。
蕃(fán)?摇?摇?摇 颐(yí)?摇?摇 濯(zhūó)?摇?摇?摇淤(yū)?摇?摇?摇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 鲜(xiǎn)有闻
B.朗读节奏划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课文。
老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有味。
4.点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屏幕显示图片并配乐)
5.说一说,文中的莲花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是重点。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才可以读出课文韵味来,才可以整体考查、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疏通、理解,通过读,以最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莲的特点。
(三)品读爱“莲”
在文中,周敦颐对莲花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边疏通课文边理解体会。
1.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要积极帮助组内的学困生。
2.检查合作探究效果。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重点字词的意思。(屏幕展示)
老师指导翻译方法:
①“独”,唯独,由原来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用的是加字法。
②“濯清涟”在清水里洗涤,用的是调整语序法。
③“蔓”长枝蔓,用的是词类活用法。
④“植”是立,用的是替代法。
⑤“君子”是指品德高的高尚的人,用的是原意引申法。
3.作者喜欢莲花吗?作者眼中的莲有哪些君子品质?结合其对莲的描述来分析。
4.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5.试想象莲美好的形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师评述:李白曾经说过,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作者句句写莲,实则句句写君子,莲与君子水乳交融,爱莲就是爱君子。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且由“君子”一词的理解引出莲花是君子的原因,既可以深入地领悟课文,又联系生活而不悖离课文本意。
(四)赏析“莲”志
1.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别的花?我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2.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把菊和牡丹又比作什么?作者对三种花所代表的三种人持什么态度?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①牡丹为何成为了富贵者的象征?(投影出示资料)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
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老师评述:通过这些诗句了解到,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社会背景。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作者对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否定、鄙弃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②作者对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持什么态度?
老师评述: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他们二人同样不苟事俗,同样不随波逐流,菊与莲仍不同。因为莲最大的特点在于“出淤泥而不染”,而菊却选择在无花的季节中独自开放;莲最大的特点在于积极面对,而菊最大的特点在于消极逃避。作者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是否定他们消极避世的做法。因此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③作者通过写莲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情怀呢?
教师补充:本文就是作者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宋史》上说周敦颐“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于南康郡任职时,亲率下属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温馨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借花述志。“莲”“廉谐音,周敦颐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廉正、廉洁、廉明之志。
3.作者名为写花,实际写人,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4.教师小结:作者对君子般的莲花则持有肯定赞扬的态度。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中不逃避,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三种花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但关键在于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和作者品质的相似之处,然后通过读来细细体味,联想愈丰富,学生心中的周敦颐品质就愈鲜明。这样作者托莲寓志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五)鉴评“莲”美
莲花不但外形美,它的品质更美,试鉴评一下本文的美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老师评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的不只是周敦颐像莲花一样高洁傲岸的魅力人格,也不只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你们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笔底的文章才会像莲花一样芳香四溢,美妙无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写作技巧,从文中借鉴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方法,借机对进行学生写作水平的指导。
(六)领悟“莲”理
自古以来,莲是高洁、美好的象征,是君子,是绅士。人们歌咏莲、赞美莲、热爱莲,甚至是无莲室不居,无莲饭不香,还有人以莲命名,想做如莲之人。几千年的莲文化浸染了一批批文人雅士,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今,处于成长中的我们,正需要莲这位偶像指引我们。在物欲横流、充斥欲望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处世、处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文揭示的道理,教给学生一些处世、处事的方法,达到文理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拓展“莲”义
莲花不但象征超凡脱俗、不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君子,人们还用“出水芙蓉”形容美丽清纯的女子,澳门的区徽也是莲花形状,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莲花的象征意义还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有关莲的其他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同学们了解有关莲的更多知识,拓展更多的课外内容,托莲寓意的手法也会得到巩固和灵活的应用,且与课文导入照应,善始善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教学有四点感触:
1.反复诵读是突破文言文教学难点的抓手。让学生反复地读,就能逐步掌握语言、节奏、句式、格调、情感,进而体会作品的意蕴和理趣。
2.教学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社会实践入手,尊重他们对文本的诠释。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解、表达能力。
3.学习文言文要借助作者抒发的情感重视引导学生情感的内化与积累。学习课文不仅仅是拥有知识,拥有智慧,更要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情感。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要十分关注学生对于情感的积累,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情感的积累。
4.学习课文要文理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贯穿到整个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带着健康、积极、正确的审美情感去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审视社会,从而达到人性的升华。
作者单位:甘肃金塔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