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模式对东北亚的启示

2014-05-28张暮辉

中国报道 2014年1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东北亚东亚

张暮辉

笔者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去欧盟总部出差,拜会不少欧盟官员,既有正襟危坐的公务会谈,也有酒桌上的私下闲聊,信息量甚大。所谓眼见为实,与欧盟官员面对面,当事者口中的欧盟,远比媒体镜头下的欧盟更为真实和直观。

传统上认为欧盟是国际组织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错觉,直观上说,欧盟在不少层面已具国家的雏形。

欧盟素有三大机构之说,分指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以及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其中,只有欧盟理事会由各成员国部长及首脑组成,遵循国别代表原则,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最为接近;欧盟委员会作为政策执行机构,其雇员总数超过三万人,扮演欧盟的“政府”角色;欧洲议会产生时间较短,议员和政党的组织方式已经超越国家界限,由全欧洲版图内的民众以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最为“神奇”的是,自从2010年,欧盟组建了对外行动署(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功能类似于主权国家的外交部,同时,欧盟在全球百余个国家设置特别代表处,履行类似使馆的功能。由他国人代表本国行使外交权,这在东亚看来是屈辱的表现,却已经在欧洲有条件的推行。

直观上说,欧盟的制度架构已经覆盖了立法、决策、行政、政党、选举、外交等诸多主权国家专属的政治元素。讽刺的是,历史总是螺旋形发展。近代以来,东亚国家从欧洲舶来“主权”、“领土”等现代政治外交概念;而时下,这些概念和准则在欧洲弱化、衰退的同时,却反而在东亚地区找回生命力,信徒一呼百应。一来一回,也反映出欧洲和东亚政治分明生态的迥异。

“欧盟-东亚模式”这样宏大的课题,不论是“适合”还是“不适合”,一言蔽之的做法都肯定不妥。以目前东北亚地区有限的机制化合作规模而言,尚不具备谈及“模式”的资本,不论“欧盟模式”“东盟模式”或是其他模式,对于东北亚来说都是有好无坏。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未来,与其花费大量口舌找寻“模式”,倒不如多解决些问题,以具体项目来带动东北亚,特别是中日韩之间的合作。诸如欧洲实行多年的Erasmus(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其在中日韩三国的“翻版”——“亚洲校园”计划已经开展,国内学生可以通过此项目赴日韩两国大学交换留学并转换学分、获得学位,这就是东北亚借鉴欧盟经验的一个典型案例。

此行拜访的欧盟官员大多谈及“对话”的重要性。这些有着丰富区域一体化实践经验的“外交通”直言不讳,保持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对话与交流渠道的畅通,是实现和平和开展合作的基本要素。即便是争吵,也是意见交流的一种方式,总好过断绝往来,互相猜忌而导致的政策误判。在这些欧盟的亚洲通看来,对中日韩三国之间因为双边争议而搁置三国首脑峰会、外长会等多边机制的召开,令人费解,好比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全球化的今天并非明智的做法。有趣的是,不少欧盟机构内部似乎有着不成文的“周四聚餐”的习惯,即每周四晚上下班后组织非正式的聚会,促进内部交流,这好比一种企业组织文化,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长期自然形成的花边行事准则。见微知著,可知欧亚在地区一体化实践和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东北亚东亚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地方议会交流之旅——关于参加第七届东北亚地区地方议会议长论坛并访问韩国忠清南道的报告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