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与传统教育教学的相互渗透
2014-05-27王建宏
王建宏
摘 要:目前正在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旨在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在实践这些课改要求的时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却与之发生了多方面的冲撞与“摩擦”。而课改则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关键词:摩擦;探究性;传统;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36-01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对学生参与性及主体性的发挥,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确实是个突破和创新。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摩擦”,这些问题不但对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教育前途有着重大影响,而且也在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教师,我深有感触,对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及实施中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摩擦”浅要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目标多样化与传统教学单一目标的“摩擦”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知识认知、理解、分析能力的多样化,也就要求教书育人途径方法的多样化。但是,这种途径和方法是否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呢?就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教学目标的单一化、集中化,有时比多样化的目标更能使学生受教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目标单一反而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目标单一反而会使学生对认知问题的理解更深入。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学生人数相等。分别对同一个知识目标进行探讨理解:让甲组的同学仅仅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探讨;而乙组则采取多种思维方式让他们探讨。结果呢?
甲组的同学们对问题认识、理解的很深刻;乙组的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则过于肤浅,没有深意。
这说明了什么呢?很明了: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可以锻炼同学们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则可以锻炼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怎样才能达到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双赢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者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探究性问题与探究性答案的“摩擦”
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师生往往只是在表面上形成一致,不能明确主要的结论是什么,往往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对一个探究性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经过讨论、探究也许会找到许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是我们最可取的,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不能明确。造成的结果就是:这种也好,那种也好。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究竟用哪一种呢?难道说,几种都试一试吗?那岂不是既浪费时间又自找麻烦吗?对问题思考可以多角度,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却需要寻找最佳途径和方法。作为学生,解决课堂中的和课外的知识难题,我觉得尤其如此。
三、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深入与传统道德目标的撞击
新课改尤其强调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这就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培养人教育人,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更要在其他方面展示才华,获得学校生活的乐趣;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公民。但是,我们传统道德的某些要求却限制了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家长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愿望,强迫自己的子女成为学习上最好的、最优秀的,一次考试不及格或考不好,就进行体罚甚至是侮辱人格的辱骂,造成了子女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以死相威胁。造成了家长与学生之间很大的隔阂,既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团结,又影响了家长与子女之间血脉相连的亲情。传统的道德要求与新课改当中的情感目标发生了撞击,亲情友情在这里受到了考验。如何使传统的道德目标与新课改当中的情感目标相互融合而不发生撞击呢?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家长要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辱骂体罚模式,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扬传统道德的优点,让学生在学校、在家庭都能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倍感学校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甜美。以上几点只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粗浅认识。
总之,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教育教学目标的撞击与“摩擦”是再所难免的,而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妨在实践中进行一些大胆而有益探索,在“学中做,做中“学”,取长补短,尽快适应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让课堂真正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作用,从而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