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2014-05-27黎振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意识

黎振梅

摘 要:有生命的存在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还未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生命。语文教育的使命在于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尊重自己和他人,环境及自然,珍爱生命。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67-01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曾询问过一位上五年级的孩子:喜欢哪一门功课?他给了我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语文最难,最头痛。

这样的回答让我深思:不说文化传承的漫长岁月,单单就个人的终生教育来看,五年的时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为什么接触语文教育才五年的孩子就厌倦了语文?为什么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为什么不知愁滋味的孩子有了“头痛”的事?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审视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忧虑。

语文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对人生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然而,就是这么一门本应是交流生命、贴近心灵的课程却成了学生最为排斥的,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只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便会发现:他们学得很累,很无奈。

课前,必须把所有的生字、词语的读音、笔顺、意义从字典上一一找出来,摘录在“语文预习簿”上;课堂上,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抄写字词,经默写有错的,教师通常用“罚抄”这一利器来整治。

二、语文教育的使命

语文教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语言文字的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也受其影响,变成了“文字游戏”。

语文教育确实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育,但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段落,不仅具有工具的属性,还有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单一的工具性教育或人文性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教育部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精神乐园之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去吸收五千年文化中的智慧,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包容的胸怀,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

三、生命意识教育的界定

对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界定,目前还未有定论。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目标,以尊重个人意愿为宗旨,处处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敬意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自由展开人的生命活动,引导个体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教育;更有人倾向于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③

上述种种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与热爱。笔者认为,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体验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尊重他人和自然,发扬人类善良的天性,珍爱生命。

四、生命意识的培养

作为与人类精神家园最贴近的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笔者认为,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命

每个生命的存在总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体验生命带来的悸动。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体验生命创造出的美丽,也应适时地让学生感受某些生命逝去的悲伤。比如,参观殡仪馆,观察班级生物角中死去的生物。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灵敏的嗅觉,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仅仅依赖对教材所做的单一讲解。

(二)认识自我

《荀子·可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的认知。莎士比亚则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善良呢?

首先,正确理解教材的作用,有效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是限定,它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路标,是开阔视野的窗户,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除了课文,也可以引入课外的文章。

第二,让学生对生命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起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决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撞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4] 杜时忠.人文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人文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文绍兴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