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女富豪的华丽人生
2014-05-27吴军涛
吴军涛
陈丽华,富华国际董事局主席,中国富商界的著名人物。
她白手起家,投身房地产事业,名下地产贯穿北京金宝商业街;上世纪80年代末回到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顶级私人俱乐部和中国规模最大的紫檀博物馆。
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她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拉市市长还向她授予金钥匙,宣布她为荣誉市民,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日”。
今天,她又坐拥财富365亿人民币,蝉联中国大陆女首富。
如此传奇的人物,拥有怎样的一段传奇人生呢?
“我想给北京留张活地图”
沿着长安街向东,在京通快速路中段的北侧,有一大片明清建筑群,坐北朝南、气势恢宏。这便是陈丽华的紫檀宫。
紫檀博物馆坐落在紫檀宫内。展馆有三层,一、二层珍藏着数件明清时期的紫檀珍品,三层陈列着按比例缩小用紫檀木和阴沉木复制的北京城楼,实为壮观。走在展馆,闻着紫檀沁人肺腑的幽香,让人凝神静气,不禁感慨真是修身养性之佳地。
采访陈丽华便从她的紫檀博物馆聊起——
1999年国庆前夕,中国最大的紫檀博物馆在京城正东落成,馆长是女富豪陈丽华。
展馆耗资巨大、馆内展品珍稀。这在当时是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可如何能够盈利?记者提出了质疑。
面对提问,陈丽华坦言,建造紫檀博物馆并不求盈利,比她经手的任何一个地产项目都费钱,而且她还会无休止地往里贴补。
“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很多人也会像记者一样心生好奇。
陈丽华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之后的问题中,“神秘面纱”被一层一层揭开——
上世纪80年代末,在香港从事多年房地产的陈丽华在回到北京后并没有住在长安俱乐部,也没有住在丽苑大厦,更没有为自己营造豪华别墅、公寓,而是住在工厂里,和她的几百名工人住在一起。
因为从那时开始,她要开始让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事业。
抑或是因为出身正黄旗,那拉氏的后裔,陈丽华从小对紫檀喜爱有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丽华不得已将家中的紫檀家具上缴了一部分,拆掉了一部分,其余的实在不忍割爱,便埋在了土里。“四人帮”得到粉碎后,见年景渐渐踏实了,陈丽华才把地里埋的东西挖了出来。可她惊奇地发现,这些紫檀家具竟然丝毫没有损坏。她找来木工,先是修老的家具,后来又到处找料或是买点旧的,大改小,旧翻新。
一次,她把儿女召集在一起,“我脑子里有个想法,姥姥留下来的东西,‘文化大革命中糟踏了那么多,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不舒服。我就感觉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我想尽点义务留给后辈,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了不起的”。儿女听后也都频频点头。
陈丽华觉得,“要做就做宫廷工艺”,她要按照故宫博物院里家具的式样做。
工程很快就开始了,工匠们的培训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一个最大的问题却困扰着她,这些比金子还要贵重难求的紫檀木、乌木、黄花梨、鸡翅木、金丝楠木从哪找呢?
陈丽华知道,紫檀是备受皇室喜爱的,中国清末已几乎用光。哪里还能找到紫檀的产地?当查到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适宜紫檀生长,陈丽华近乎惊喜和“痴狂”。
从此,她每年都要携重金亲自到那里查访。
陈丽华说:“有一次,是在深山里,我们大家停下车方便,突然遇到了七里蜂,那是一种能追你七里不罢休的马蜂,把我们的车围得当当直响。我们关门稍晚了一会儿,溜进来了四个马蜂,当地向导嚷道,用尿可以解毒,当时,车里有男有女,但大家也都顾不了那么多了。但当时司机没有照做,不到半个小时,脸肿得像一个皮球,眼睛都看不见了。当蜂过后,车又开了没多远,我们就发现一个小孩躺在沟里,是被蛰死的,浑身就像盖满了黑树叶,可把我吓坏了。”
这样的遭遇还有多次,但陈丽华从未退缩过。为了找到上好的紫檀木,她时常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她就是这样执着地热爱一样东西,简单得似乎没有任何道理。
经过多年的努力,紫檀宫里摆满了她和员工用汗水铸就的作品。
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多次提出要高价购买馆里的名贵展品,但都被陈丽华“吝啬”地回绝,为此得罪了不少商界友人。她哪里舍得她的这些甚至用命换来的宝贝。
渐渐地,她有点想通了,她觉得应该带着她的紫檀宝贝带到世界去巡展。她说,别人都看重外国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国人看重的中国玩意儿。
到如今,人们也大概明白了陈丽华多年来的良苦用心。
“据了解,您现在主持一个重大项目,用紫檀木和阴沉木按1:10的比例复制16座老北京城门楼。这一项目将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完成。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历时很长,而且不能带来任何商业利益?”采访中记者问到。
“用紫檀重塑老北京城门楼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现在很多人,差不多上世纪5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都没见过老城门楼,我希望有一天能出现在所有人跟前,我还想建一座老城门博物馆。我没想过回报,从一开始做紫檀时就没想过,因为不可能有回报。我希望老北京城门楼项目,包括我之前做的那些紫檀的古建筑,希望能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主要的是一张张活的图纸。”
这大概就是陈丽华的“紫檀梦”,梦在她心里,彷佛无期。
从喜爱到“痴狂”,再到视为事业。不计成本、无视回报,她只是圆一个心里的梦——拯救传统文化技艺,传承民族的艺术瑰宝。
“世代都要扎根北京!”
然而,传承民族文化却需要地产上的获利来支撑,陈丽华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初,颇具生意头脑的陈丽华找准了契机,决定去香港做房地产生意。她用之前从事家具生意攒下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创业资本,并在香港成立了富华国际。
不久后,进入90年代,金融风暴席卷亚洲,陈丽华却感觉像预测到一样,早已做好了回到祖国北京发展的战略转移。因此,这次风暴对陈丽华而言毫无影响。如今再回头再审视自己的这个决定,真有女中豪杰之意味。
可没人真正知道,这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
陈丽华每天都会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有时汇报时间大都要超过一个小时。但她都要坚持听完,并拿出决定性意见。
也有人曾问到陈丽华,“投资的秘诀是什么?”,陈丽华只是提出了四个字:亲力亲为。
“作为投资人,你必须要亲自去参与,要有把血变成汗流出去的精神,不吃苦就会被各种障碍绊倒。”陈丽华说。
也正是陈丽华这种多年来养成的勤奋努力、事必躬亲的品格,这也逐渐形成了富华集团独具的经营风格,才能够让富华及时把握市场经济动向,作出正确决策,躲避了金融危机的侵袭。
“那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回国,选择在北京发展呢?”
“我想最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故乡,老北京情结使然。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感情非常深厚。另一个是当时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好,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各种制度各种条件都比较规范,对侨商来京投资的环境也相对比较完善。”
正是对归乡建业的渴望和准确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方向,陈丽华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北京。
1989年,她在北京投资了第一个地产项目——长安俱乐部。这在当时是中国大陆第一家顶级会所,吸引了大批知名人士和富商巨贾,包括李嘉诚、霍英东、郑裕彤等著名企业家都是其会员。直至今天,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仍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之后,陈丽华又大胆决策,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黄金地段,开展了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多领域的实业投资。“黄金宝地——金宝街”,陈丽华对于这个“巨无霸”工程,笑言这是富华集团最“豪气”的一个地产项目,当时,陈丽华是意在搭建中央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之间的桥梁。
回想这些艰苦的创业历程,陈丽华深有体会感慨到,“我不愿意做人上人,我也更不愿意做人看不起的人,我觉得自立,就是不管干什么,只要是正派的,按法律来说可以的,我们就去做,没有不成功的。酸甜苦辣什么都吃过,那时候什么叫苦,什么叫甜自己去选择。”
这些年来,陈丽华的这些个“大手笔”如今已经成为祖国的象征,那都是因为她没有忘记家乡对她的栽培情、养育恩。她说:“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打算世世代代都要扎根北京!”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作为一个商人,陈丽华坦言,赚钱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赚钱不是一切。尤其是有了钱以后应该把它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让钱来自社会,用于社会。所以,多年来她一直坚守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这也是多年来,陈丽华不断捐赠的原因。为国内的各种慈善事业捐赠似乎成了她的第二大爱好。当她在香港商界苦心经营十几年事业有成之后,回到生她养她的这片热土上,她似乎要用无限的热情来回报。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她第一时间通过全国政协向灾区捐赠200万人民币,随后又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赠了价值近千万元的棉被毛毯。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她又率先捐款捐物250万元。陈丽华说,“乐善好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些善举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将“乐善好施”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小善为民,大善为国” 陈丽华道。除了救助弱势,施善百姓的小善外,陈丽华也在保护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努力做“大善”。
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水立方”是由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万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共同捐款修建,陈丽华也参与其中,但她说:“我相信水立方一定会是很多人最美好的记忆。”
“您是怎么理解您一直在做的紫檀事业和公益慈善的关系?”
“其实,公益的范畴很大,做慈善,做文化传承,这都是公益活动。就像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紫檀工艺的传承上面一样,我做的时候从没想回报,我想老祖宗的东西你不去继承的话它就会丢失,丢失了以后你再想拿起来,困难得多大。我想我有这个能力,我就想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些东西。富华集团也一直秉承文化是半步,慈善是半步,两者结合才是富华集团自己的步伐。我们梦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这既是对民族的情感和国家使命的诠释,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这种梦想无疑是美丽的。”
而如今,她又荣获北京市首届华人华侨“京华奖”,她说:“我非常感谢北京市政府对我的厚爱,‘京华奖是北京市政府授予侨界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我能入选首届‘京华奖感到万分荣幸,这也表明上级领导对我在北京投资20多年来的肯定与认可。我将继续努力,为北京的发展献策献力。”
回头看陈丽华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将来用紫檀复制城门楼,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还是继续为国内的各种慈善事业献上自己的拳拳之心,都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因为,她说自己将永远记住邓颖超生前对她的赞扬和鼓励:爱国,多为国家做好事。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