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如何更接地气
2014-05-27杨华云
杨华云
“两会”报道历来是各大媒体“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个地级市的主流电视媒体,更是将“两会”报道视为全年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仅因为市领导高度重视,各界精英广泛参与,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会”其实和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报道好“两会”,传递好社情民意,就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那么如何在“两会”报道中既发挥好喉舌作用,又能把“两会”的好声音用最通俗、最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电视语言传递给观众,一直是我们电视新闻人不断探索并践行的课题。
一、“两会”报道要接地气,确立主线是核心
今年营口的“两会”报道我们以“梦”为主线,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通过《圆梦2013:吃穿住用行 生活大变样》、《展梦2014:百姓所想 政府所为 “两会”热议》、《“两会”看变化 “简、增”树新风》三条片子,立体展示“两会”给我们普通市民带来的福祉。这福祉,既有民生实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也有政风、会风变化,进一步树立党委政府务实高效的形象,拉近民众和上层建筑的心理距离。
由此可以看出,在“两会”报道中,必须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而这根主线既要符合中央、省市宣传要求,又要结合当前实际,更要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就是说主线既要紧贴时代脉搏,又要有贴近性。那么符合这几个要素的主题、主线,没有比“梦”这个字眼更合适的了。因此,在“两会”报道的前期策划中,定准基调、找准主线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如同盖房子打基础,房子盖得牢不牢,基础很关键。确定了主线,就确定了基调和方向。所有的报道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形散而神不散。
二、“两会”报道要接地气,民生视角是关键
“两会”报道仅仅有了“梦”的主线,还远远不够。要接地气,要拉近与普通百姓的心理距离,离不开报道的民生视角。如果仅仅关注“两会”议程,仅仅关注政府的承诺,不形成政府承诺和民生所需的良性互动,“两会”报道将显得曲高和寡,报道形式也将十分空洞。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滨城报道》首先进行了近一百条的街头采访。通过街头采访汇集民意,反馈民生热点。然后把这些街头采访进行系统归类,带着普通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寻找政府的重点关切。如果找到了对应的工作目标或计划安排,就在报道中详细解读,并及时把“两会”的好声音传递给表达诉求的普通市民。
比如:住在营口东外环营东新城附近的市民反映大货车成天呼啸而过,出行安全隐患大,也与大营口的建设规划不相适应,营东新城都是新城区了,怎么还能跑大货呢?对应这一反映比较集中的百姓诉求,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4年的工作安排和目标任务”部分就找到了呼应:“完成‘外环路外迁改造工程和高铁营口东站东出口建设”,这样一来,再通过交通局等职能部门的对应解读,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发表看法和评价,就形成了一条百姓视角切入、政府关切回应、代表委员热议的由下至上的表达链条。通过四个这样的链条构架起了整个一条片子《展梦2014:百姓所想 政府所为 “两会”热议》。
在这条片子中,百姓视角还体现在街头采访对象选择的贴近性上。比如:在零工市场我们记者采访的一个人,胸前挂个牌子,上边俩字“力工”,手插在兜里,讲话朴实,肢体语言自然,身份特征一目了然。
三、“两会”报道接地气,政策解读、专家评价要权威
“两会”报道接地气,仅仅把握好民生视角这个关键点还不够。对应切入合理的民生视角,政策解读和专家评价也必须权威,才能达到互相印证、充分论证的效果。从采访对象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基层,朴实无华有看点;高层,高端大气上档次。仅以《展梦2014:百姓所想 政府所为 “两会”热议》一条片子为例,就囊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严力蛟,辽宁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政治学博士邓泉国,市公安局副局长柳汉男,北海新区管委会主任宋勇,市交通局副局长赵敏,市公路管理处处长田伟,市残联理事长赵永胜等采访对象,极大增加了片子的权威性和深度,也进一步提升了“两会”报道的格局。
四、“两会”报道接地气,大众选题要有新突破
党中央开展“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已经快一年时间了,因此关于会风变化的报道,在各大媒体已经司空见惯了。但面对这一不能不报、还必须报好的大众选题,如何实现新突破?如何给普通市民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如何更接地气?这都是我们在策划这一选题时着力思考的问题。《滨城报道》以《“两会”看变化 “简、增”树新风》为题,不但报道了“简、减”的现象,而且抓住了“增”的效果和社会评价。从“交通保障简化了,百姓满意度增加了”、“会场外的氛围营造简化了,代表委员们参会的热情增加了”、“会场布置更加简约了,会议的效率大大增加了”、“文风简洁了,但信息量增加了”、“通过酒局联络感情的少了,抓紧时间履职尽责的多了”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两会”会风、政风的变化,通过“简、增”两方面挖掘会风变化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最后用辽宁行政学院副院长、政治学博士邓泉国的一句点评“这一增一简更多的是顺应了民意,回归了我们‘两会的本意”点题,实现了片子深度的新突破。
五、“两会”报道接地气,整体包装、花絮拍摄要攒人气
在对《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回顾部分的报道——《圆梦2013:吃穿住用行 生活大变样》中,我们坚持突破,没有平铺直叙,没有解说词,以本土词曲作家王明夫的作品《营口,我的家乡》作为背景音乐,配以简洁字幕表述,盘点2013年百姓生活变化的方方面面。看后给人感觉耳目一新,很多网友“点赞”,评价这种形式有创新,有大台“范儿”。
从花絮拍摄上看,视角更低,更接地气。片子《为“两会”服务 也有我们“小人物”》,我们没有去拍摄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而是紧紧抓住了端茶倒水的服务员、收拾卫生的保洁员、看门值守的保安员这些更一线、更基层的服务“两会”工作者,进一步放低的民生视角使“两会”报道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综上所述,“两会”报道由于接了地气,因而赚足了人气,市政协王杰主席等领导提出表扬,台内节目评审专家在《监评月报》中给予肯定,观众和网友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好评。比如:博友“博播花开”@《滨城报道》新浪官方微博说:“看了《滨城报道》的“两会”特别节目,感觉节目形式新颖,内容精彩,能够贴近百姓,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真正让老百姓了解‘两会的作用,为你们点赞!”可以说,接地气的“两会”报道,实现了领导满意、专家认可、受众称赞的立体化的社会传播效果,真正发挥了电视媒体搭建社情民意上传下达平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