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倾向
2014-05-27周里
周里
什么是民生新闻?一般认为:“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近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活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简而言之,民生新闻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民生新闻往往被称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报道结构上的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使得民生新闻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辽宁电视台的《新北方》栏目是我省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众多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不能尽善尽美,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应该警惕和注意的就是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倾向。
一、贴近生活且不庸俗
风风火火的民生新闻,红透了大江南北,但在一片新闻盛宴的景象下,还潜藏着一定的危机。一些民生新闻丧失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正义感,开始误入歧途,演变成“市井新闻”,许多民生新闻在新闻娱乐化的推波助澜下,变成了“花边新闻”。
民生新闻贴近百姓生活,新闻来源大部分来自民众提供的新闻线索,而民众看到的、听到的无非就是天灾人祸、各种事故以及一些奇闻轶事。这种灾祸、事故、纠纷每天都在不断的发生,我们的民生新闻同样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报。繁杂、琐碎等一些生活的自然表现,无需加工,统统拿出来报道。某某小区水管破裂报道,邻里纠纷报道,某人不慎坠楼报道,猫狗打架报道……无论大事小事都成为了民生新闻,这样的新闻价值低,流于浅层表现,可就是民众生活中的张家长、李家短,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都成了民生新闻中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不惜时间连续报道,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农村一家养猪的农户,发现猪圈中刚刚出生的小猪崽长了六只脚趾。于是媒体纷纷报道,这只刚出生的小猪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村子的“大明星”。
二、庸俗化倾向的恶果
首先,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倾向淡化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使得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受到侵害。
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有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责任,民生新闻亦如此。但收视率等利益的影响,社会效益、社会责任开始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而经济效益成为了媒体存在和发展的目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眼球效应,以至于放弃了严肃新闻的本质,使得媒体的社会职能异化,社会责任丧失,媒体流于庸俗。这些都将最终造成媒体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其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媒体为了吸引民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赢得广阔的民众市场,将大量的天灾人祸、奇闻轶事、扫黄打非、凶杀、暴力场面、婚外情、同性恋等庸俗化的民生新闻置于报道的重要位置,这一迎合民众本能需求、低俗口味的做法,导致了许多重要新闻被淡化,有些媒体将严肃性的报道置于低俗报道之后的做法,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民众对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的可信性产生怀疑。
再次,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倾向不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民生新闻的受众定位很明确:普通民众。就是这样一个定位,使得民生新闻有着自身独特的定位,与传统严肃性新闻不同,民生新闻表现出很强的亲民性。但这并不意味就可以简单地以民众的口味为基准,因为这样只能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有些民众对此是一边看一边嘲弄一边迅速遗忘,这样下去,慢慢会失去蕴含在其中的新闻价值。逸闻趣事远不如历史典故有意义,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庸俗化倾向对于提高民众的欣赏水平、陶冶民众的情操没有丝毫的帮助。
三、避免变成花边新闻
在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的今天,不及时修正其庸俗化的缺陷是很难博得民众长期关注的,很难形成稳定、忠实的受众群。因此,如何才能真正遏制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倾向,把民生新闻做大做强,使之健康发展,拥有美好的前景,如何使媒体真正充分发挥其社会公器、政府喉舌的职能,则是当务之急。
民生新闻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无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栏目的制作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民生新闻的实质性内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生新闻的质量,从而抑制民生新闻庸俗化的恶化。此外,还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素质,避免民生新闻庸俗化走向极端。
真正避免花边新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贴近生活,但这并不是去报道那些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毫无新闻价值而言,报道之后,对民众的生活毫无意义,民众不会一直对其感兴趣。真正贴近民众的生活,是要多关注那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闪光点。其次要贴近民众,但不是贴近民众生活的隐私。民众有其自己生存的空间,民生新闻在报道之前应该考虑民众的隐私权。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是不道德的行为,夫妻双方为丈夫搞婚外情大打出手,民生新闻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诸如此类的报道,本是个人的隐私问题,却打着贴近民众的旗号,大肆报道。
综上所述,对于民生新闻,我们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质量高的民生新闻对社会、媒体、民众的积极影响不可否认,但具有消极一面的庸俗化的民生新闻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对于其消极影响则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民生新闻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