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如何度过“疲惫期”
2014-05-27李亚默
李亚默
近些年来,民生新闻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并已经成为各电视台的主打新闻栏目,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民生新闻已经进入了“疲惫期”,这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
1.形式雷同、内容同质。有人将民生新闻比做一块又香又大的蛋糕,大家都来抢,结果每个人的蛋糕越来越小。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量定位、风格相似的栏目同时出现,其直接后果就是新闻内容同质化,长此以往毫无自己创意和个性的节目便会使观众丧失最初的兴趣,进入“疲惫期”。
2.报道琐碎、评论肤浅。目前,民生新闻的内容很多都是琐碎、肤浅、重复的市井小事,比如下水堵塞、垃圾遍地、房屋漏水、公鸡下蛋、铁树开花等等,这种“琐闻”传播,不仅降低了民生新闻的吸引力,也丧失了民生新闻的感召力。
3.新闻平庸、内容低俗。一些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产生轰动效应,试图以事故、色情、暴力等报道去吸引观众的眼球,甚至一遇到特别案件和重大事件,故意为事件渲染造势,过分猎奇,甚至将花边新闻、个人隐私等作为报道重点,使得一些民生新闻低俗化倾向严重。
4.题材狭窄、信息负面。许多民生新闻只是停留在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缺乏深入挖掘和理性评判,更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此外,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故意增加负面新闻的数量,却无意中忽视了媒体对受众舆论引导的职责。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制造了障碍,也让民生新闻日渐陷入“疲惫期”。那么民生新闻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大战中“突围”?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尝试。
一、推崇大民生概念 将新闻做厚、做广
民生新闻要以大民生作为背景和平台,同时以小民生作为大民生的衍生和补充,在小民生中折射大民生,这样的新闻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1.正确认识民生新闻的服务对象。民生的“民”并不单纯指社会的弱势群体,民生新闻既应关注个人的生存状况,更应关注群体普遍的生存状况。既要抨击丑恶现象,更要弘扬社会新风,有了这样的理念,民生新闻的选题余地就大了,内容也就丰富了。
2.正确认识有价值的新闻。民生新闻的选择上应严格把关,除了要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琐事,也要对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比如食品安全、住房、楼市、交通、教育、医疗等等方面都是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新闻要用群众的语言对这类新闻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以更好地服务大众。
3.正确认识民生新闻栏目的角色定位。要提高民生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做新闻报道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冷静的头脑,不能单纯为曝光而曝光,要努力树立自己的权威,让所发布的电视民生新闻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丹东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传媒》曾对一黑心棉加工点进行了曝光,工商部门查获之后,记者又找到质监和医疗部门,让工作人员介绍了使用黑心棉的危害,四篇连续报道,让这条新闻很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观众既得到了教育,曝光的结果也让人信服。
二、与时政新闻合理对接 加强舆论监督力度
眼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共领域的制度性建设和各级政府的运作是影响自身日常生活、关系自身根本利益的真正因素,因而逐步将关注点从家庭琐事转移到公共事务上,这种需求的变化就需要民生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1.民生新闻需与时政新闻合理对接。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由于操作中的程式化概念化,成为百姓很不喜欢看的新闻,如今各类政治、经济事件及政策法规和百姓生活越来越密切,只有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之间很好渗透,才能更好地突出新闻服务的功能。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对接,就要从百姓的视角寻找报道的角度,避免宣传味、说教味,让观众在变化的体验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第一传媒》曾播发过《丹东市委:差额票决 阳光选人》的新闻,内容主要是讲丹东市委在选拔正局级干部时,通过现场竞聘、现场唱票,并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百姓现场监督,阳光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这看似是一条乏味的时政新闻,但记者大量使用了竞聘的现场效果声,将整条新闻做活,这不仅增强了丹东市委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公信度,也真正发挥了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2.深度报道“举足轻重”。观众不会长时间满足于了解民生新闻的事实本身,对于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要尽可能地分析这些事件与相关事件的联系,以及这些事件可能对观众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就要加强深度报道的力度。2011年出现的绿豆和大蒜疯狂涨价的问题,有人称之为“豆你玩”、“蒜你狠”,表面上看来这只是农副产品涨价的新闻,但深究后发现,这是少数商贩为了个人利益大量囤积绿豆和大蒜而导致的。媒体挖掘出涨价的原因,不仅充分利用了新闻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给受众提供了信息。除此之外,深度报道还要有个性化的观点,这是决定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也体现出一档民生新闻的真正价值。
三、加强策划、注重互动、树立品牌、强调人文关怀
1.加强策划。现如今,单靠独家新闻取胜已是越来越困难,因此,新闻就应该通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科学整合来满足受众需求。《第一传媒》栏目组每逢重大节日,都会提前做好前期策划,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使播出的节目更厚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互动。眼下,各档民生新闻栏目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更加丰富,这些互动使民生新闻栏目成为公共平台,成为观众表达意见和思想的阵地。《第一传媒》设置了互动话题专栏,每天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使新闻与受众之间回归“零距离”。同时还与一些DV爱好者建立协作的关系,使观众由客人变主人,他们也成为节目忠实的支持者。
3.树立品牌。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民生新闻节目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栏目要不断在节目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栏目品牌,这样的民生新闻才有绵绵不息的生命力。
眼下,虽然民生新闻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但这毕竟是一个民生新闻无所不在的时代,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升栏目品牌价值、塑造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将是电视民生新闻更高的目标,也是其度过“疲惫期”、继续辉煌的必经之路,相信民生新闻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