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2014-05-26吕娟明
吕娟明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得出了教学快捷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物教学;细菌真菌;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6-0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本设计的教学重点只要为: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的过程。教学难点为: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同时需要准备:发霉的馒头,多媒体等教学用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生物的时间也不短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环境中的生物打交道,那么大家猜猜,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是什么呢?
生:学生可能争论、要么动物、要么植物。
师:是植物吗?是动物吗?
其实啊!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植物和动物,而是细菌。
师: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细菌的身影吗?
生:没有
师:既然细菌的数量那么多,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
生:因为它们太小了。
师:对、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神秘的细菌和真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在那里,我们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四章的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出示学习目标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内容
(1)菌落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接触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词——菌落,对它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见过它,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看看,这块馒头怎么了?
生:长毛了,有斑了。
师:在生物学上,我们不能把它们称为毛或斑,应该称之为“菌落”,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本关于菌落的概念。
生:口述菌落的概念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发霉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有些是由真菌引起的,那么它究竟是由那种菌引起的,就要从他们的菌落做初步判断,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2)区分细菌,真菌的菌落
阅读课本67页,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观察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完成下表:
类型 形态 大小 颜色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阅读课本67页中的科学方法,完成下列的思考题:
①怎样配制培养基?
②什么叫接种?
③归纳、总结出细菌,真菌培养的操作过程
在掌握了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之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细菌的存在,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完成接种这一操作过程
(4)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仔细阅读教材68-69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②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③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四、达标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下面是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设计。
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的处理方法是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
(4)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①1号培养皿 。
②2号培养皿 。
③结论是 。
通过实验可知细菌和真菌适合于生活在 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袁振红 梁世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
[2] 郑凯悦.疯狂的魔菌[J].第二课堂(初中);2011:Z2.
[3] 春 雷.以菌制菌[J].初中生,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