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材和学生 用心解读文本

2014-05-26邱毅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关注学生

邱毅

摘 要: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们教者要关注教材,思考如何好教,关注教什么,关注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思考如何教好,学生是个性,我们解读文本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习惯,关注学生阅读意志力;以文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生态课堂。

关键词:关注教材;关注学生;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69-01

从教实践经验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教学就好比拍电影,教师既要研读剧本又要研究演员,扮好总导演的角色,既要导也要演。把理论学习中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感悟运用到影子研修的实践中去,让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收益颇多,略作表述以自励。

一、关注教材,思考如何好教

从专家的讲座中我知道了课堂教学至少要有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教什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不仅弄清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而且要弄清所教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二是关注怎么教,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导师的课堂中,我充分的领悟到了教学中的两个关注。导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时,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的“鼻子一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主旨,体会情感。让学生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能体现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既关注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师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抓住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及外貌的句子相机指导人物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紧接着安排小练笔,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课下,我运用理论研修时学习的教育理念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我在设计《剥豆》一文时,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关注认真解读文本,钻研教材。我首先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及训练内容,尝试着用心解读文本。我以为,解读文本就是自己把文本读懂就行了,其实没想象的这么简单。这时教师就应发挥“导演”的作用,如何“导”才能“演”好呢?所以就得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哪些问题是学生目前无法解决的。在导师的指导下,这堂课决定教给学生人物描写的方法。以“母亲一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一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相机指导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抓住文本的空白补写儿子的心理活动,于无声处见成效。

我在执教《林海》中“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读悟出岭的特点,学生一读就知道主要写了岭多。这种学生一读就会的不用教。除了写岭多,还写了岭什么特点呢?像这类有一点模糊的问题学生不能一读就很快得出答案的,就需要教师加以点拨。通过大兴安岭的“岭”与云横秦岭的“岭”进行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岭”不险。

二、关注学生,思考如何教好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没有哪一篇文本是百分之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的结构,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般孩子所不能发现的,这就需要老师仔细深入地研读文本,需要老师去发现这些藏在文本之后的知识,然后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启发,把这些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时,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扣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展开教学。我问: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我窃读的快乐?从哪些地方又可以体会到作者窃读的惧怕?然后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边思考边批注,疑难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在整堂课中由被动到主动,由个人到小组,由听老师讲到自己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们在教学中,面对“鱼”和“熊掌”,难以取舍,只想全部和盘托出,但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导致课堂的不完美,所以我们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学会取舍,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一个点或者两个点进行教学。如执教《巨人的花园》一文,有的老师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感受巨人的冷酷与自私,领会花园神奇的变化的层面;有的老师则是满足于解读“孩子”与“春天”的关系。这样的解读并未挖掘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内涵,难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考。其实,当我们静心触摸文本,思索其意蕴时,我们会发现:那围墙不纯粹是有形的砖墙,也是指人心灵的围墙;所谓的花园,也具有其意象,暗指人心灵的花园……引导孩子们悟出“快乐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然后让孩子们想象巨人的花园后来是什么样子,并续写巨人的花园,弥补了教材的空白。

总之,在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以文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生态课堂,用心解读文本,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在课堂中要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补充等形式,根据不同课型,自由组合,灵活运用,还课堂以生动和灵性。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2]《中小学教学参考》,2012:1-12

[3] 汪 潮《小学语文名师培训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关注学生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多角度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