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乡土理念对漓江滨水驳岸景观营造的启示
2014-05-26孙志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师范大学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基金《基于“GIS技术+景观生态学”角度:桂林漓江山水风景区滨水驳岸景观研究与保护再生》研究成果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景观设计学方法,结合自然生态设计原则和区域民族特色景观角度,阐述漓江山水风景区滨水景观空间的营造方法。阐明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的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和尊重本地环境及注重乡土特色元素的提炼,尽可能地减少场地的人工痕迹,进一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最终结合民族区域特色元素,塑造宜人滨水驳岸景观。
关键词:自然;乡土;滨水;景观0引言
河道滨水空间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本文以漓江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为研究背景,以景观设计学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从自然与乡土特色角度来阐述其景观营造,为进一步开发滨水的景观价值和生态经济旅游价值阐明设计思路。
1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原则
保护第一自然:原生植被、动物及自然堤岸、滨水形态等。采用乡土乔木类树桩护坎使其有利于鱼类生物的生存;创建更多水域、浅滩及水生植物圈,增加土地与水域关系多样性变化形式,使更多的乡土植物、鸟类及昆虫拥有适合居住及繁衍生存的栖息地;种植类似芦苇、菖蒲等乡土水生植物,不仅增加景观植物多样性,更能够为净化水体起到积极作用;利用第二自然:经过修缮的鱼塘、水田、荷塘与当地居民饲养的家禽构成农渔业自然形态,体现渔耕文化及休闲乡土田园风情;尊重第三自然:利用滨水周边现有的散落而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落及道路布局。扩大滨水外围景观延伸。通过群组分散原则,形成各水系与地块聚散布置,充分利用原有景观元素,重构滨水固有水本风情。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耗土量,以降低建设所需能源消耗量,认真实施生态化设计的原则。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础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空间异质性,并满足生物多样性的生境需求的模式。
2乡土特色景观设计细则
2.1乡土自然景观元素的应用
自然景观元素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乡土环境要素融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区域景观特有的基质纹理,是乡土景观的核心要素。漓江滨水空间既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河道水体、动物及气候成为滨水乡土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要素。
(1)漓江滨水空间水环境设计。首先,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其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并保持区域水面面积。严格控制任意填塘堵道,保持顺畅的滨水内外生态环境能量流的良好交互。其次,在竖向设计方面,依据变化的地形高度差异性,及边坡河道原有的生态过滤系统,进行水净化处理,并保证循环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设置河道渗水边坡,使外延水系逐步渗透到土壤中,加强滨水土壤含水量,促进河道与边坡小尺度能量交流。再次,加强水系能量流交换频率,并进一步沟通河水断道区域,联络并启动死水区域。对于居民生活较密集的局部河段进行重点整治,清除河道及小池塘的淤泥流沙,并加强水系的内外交流。最终,提高与水系网络中心和周围水源的联系,并沟通网络内的滨水水体循环,依据复杂的线性河道,进一步形成绿色植物生长的高密度多层次生态系统。(2)乡土植物的应用。乡土植物主要指起源于当地或主产地在当地,展现自然生境并把成本的维护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当地经过长期的生长演化,最能够适应当地的地质及土壤条件,自身结构与生理特征适应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用地内应有人工栽植或自然形成一些植物群落而形成的绿色环境基础设施。漓江滨水空间的植物,以沉水型组成的群落最为众多,面积分布最大的几乎遍布滨水水道的则是亚洲苦草群落。挺水型植被带主要分布在滨水河道边坡水位线以下,主要有水蓼、喜旱莲子草、芦苇等面积较小群落并呈线状分布,基本没有形成大尺度生态斑块。漓江滨水空间常年水位稳定,水流缓慢,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滨水植物系统为基底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他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既有树木相连,并且与滨水的植物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隔离带。沿湖特色的滨水展示空间则通过树林与滨水植物的围合形成。
2.2乡土硬质景观元素的应用
乡土硬质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底上塑造和建设的可视化人工景观元素。分为村镇聚落、交通道路、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农作物及养殖等等。白话的景观元素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经人为加工后,并作为形成该地区的具体生活场景的景观元素。
(1)直接借用。由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设施,为滨水景观空间营造景观所用,常见的水、石、桥梁、水坝,不需要太多装饰装修则可以形成一个浓郁的乡土风味的景观小品展示区。(2)改造利用。保护滨水用地范围内的典型地方特色的结构、服务设施或站点,并进一步使用传统工艺的方式,形成和当地自然材料的有机转变。(3)借鉴。天然建筑材料,可直接用于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的主体景观建设中,常用的景观构筑物和硬质景观,如墙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场地铺装、绿化设施和道路展示。人工乡土景观元素在特定区域内为基础模型,通过组合旧和新材料,结合传统和现代技术,使创造得景观艺术作品中含有独特的乡土韵味。使用本地石材、木材和其他硬质表面材料作为场地面层铺装,就地取材,减少造价。通过艺术手法使本地建筑材料形成强烈的地域性特色景观,实体性的景观小品,容易得到强烈的乡土认同意识。
2.3乡土软质景观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非物质意象形态的乡土景观元素涉及范围广泛,不易把握,主要表现为乡土的环境观念、生活观念、道德观念、生产观念、行为方式、风土民情等乡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此类景观元素不如乡土自然环境和硬质景观直观具象且难以把握,但乡土民风民情依附自然环境与硬质景观而相互并存。它使乡土具有人文气息,具有一方水土的灵性,且必须通过人为二次艺术形式加工提炼后才能在景观中具体表现出来。(1)生产及生活观念视觉固化。提炼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田园种植模式和生活场景,加以雕塑化,固化场景,产生视觉美感。(2)风土民情的保护。漓江滨水空间内的山、水、农田、河塘、村落相结合,体现出人们生活劳动而展现出的区别于城市的山水滨水风情画卷。在保护好当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构思,使滨水更具有乡土田野风情。例如,漓江滨水空间的河渠泛舟、村落集市、社戏家宴等等,使乡土民俗民情的生活形态得以展现。
3结语
滨水景观的建设是基于理性,依托感性的跨学科及艺术的综合体。本文从自然生态和乡土特色景观角度来阐述,主要是阐明在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应尊重自然和本地环境以及注重乡土特色元素的提炼、保护,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动土量,保护生态,展现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J].中国园林,2004(5):1011.
[2] 马什(美).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第4版)[M].朱强,黄丽玲,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马世骏.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附1——(陈昌笃)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249250.
[4] 陈浮,葛小平,陈刚,等.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5] 庄惠芳,刘怡君.城市亲水景观与休闲空间的塑造——来自高雄的个案[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5121.
[6] 李琳.城市滨水地带亲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7] 日本土木学会(日).滨水景观设计(四)[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26.作者简介:孙志远,男,硕士,广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西南地域性建筑和计算机虚拟现实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