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温故

2014-05-26顾农

书屋 2014年5期
关键词:山涛曹植曹操

顾农

曹操《苦寒行》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乐府诗的传统是“缘事而发”,一向以叙事见长,曹操遵用这样的传统,例如他那著名的《薤露行》、《蒿里行》写汉末动乱的由来和发展,即都以叙事为主,实事求是,非常具体,曾被称为“汉末实录”;而曹操诗的特异之处在于,他善于在这样的“诗史”式作品融入抒情的成分,实行了诗歌中两大传统的结合,而且非常自然,绝不生硬,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

《薤露行》、《蒿里行》等诗在叙事之馀抒写他的悯时悼乱之情,洋溢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感,其思想和艺术的成就为一般建安诗歌所不及。后来的政治家和富于政治热情的文人写起国家大事来,大抵多走这一条路径。

但曹操还能更进一步,有时竟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和内心的矛盾。例如作于建安二十年(215)征张鲁之役时的游仙式诗篇《秋胡行》二首,当写到自己用兵不利时,坦然自陈“意中迷烦”,最后才用“戚戚何所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慧,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汎汎放逸,亦同何为?”这样的精神正能量把曾经有过的消极面克服掉。这种敢于解剖自己、充满精神深度的诗历来不多见,在高端人物那里更极其罕见。曹操很懂思想和艺术的辩证法,很少一味唱高调,他不仅是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了不起的诗人。

这种辩证法也表现在曹操描写其在征战过程的其他诗篇中,在这里他也并不讳言遭受的挫折和内心的矛盾。建安十一年(206)出征降而复叛的并州刺史高干时所作《苦寒行》就是突出的一例。此诗重点描写军行之苦,其中特别提起想回故乡这样一层意思: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诗经·豳风·东山》是写追随周公征战三年的士兵在回乡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民歌那样立言原是很自然的;而曹操这首诗里则全是难以忍受的艰苦——更像是一个小兵在诉苦。

作为最高统帅的曹操竟然写这样的诗很有点出人意外,以致曾经遭到很大的误解,如清朝诗论家吴淇说:“此诗极写苦寒,原是收拾军士之心,却把自己平生心事写出。首云‘北上太行,冒险而行,实喻其初念,未尝不思建功于汉室。‘熊罴云云,喻当时外有群雄,内有诸臣,以致事不克济。于是乃思退步,如周公之归东山也。然周公当周室之初,故一东山可归,今日当汉室之末,宁有东山可归耶?呜呼,当此徘徊中道,欲求一夕之栖泊而莫能,况乃如《东山》之诗云云哉?此所以喟然而悲。”此说求之过深,离开了《苦寒行》文本的实际,显然不足取。

事实上征高干一役时当隆冬,道路艰险,曹操和他的部下吃苦不少;曹操体察下情,写诗为他们诉苦,乃是表达了一种“悯劳恤下之意”。他的意思是说,这一次大家辛苦了,我与你们同在;想回老家的意思完全能够理解,我也未尝不这样想——他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是:尽管如此,这一仗还得打到底!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说:“魏武善用兵,今观其言,与士卒同甘苦如此,魏安得而不昌乎!”看来此诗表达了一种特别的心理深度,即揣度士兵的心理并表示认同——“思欲一东归”,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啊。因悯劳恤下而不惜暴露自己的动摇和矛盾——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曹操绝不是那种一味唱高调的领导人,他善于体察人心,而这正表明他不仅善于用兵,很会做思想工作,而且也很会写诗,具有绝大的本领。

曹丕《折杨柳行》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

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倐忽万里行。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

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王乔假虚名,赤松垂空言。

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

上面这首曹丕的《折杨柳行》诗,前面讲仙人的奇迹,以及服用了仙药即可生出羽翼,轻举飞升,乘云远游,看到茫茫四海;而后则指出仙人全是假的,方仙道那一套奇谈陷于“迂怪”,完全不可信,自己只信仰“圣道”即儒家学说。

在曹丕生活的年代,方士非常活跃,关于仙人的奇迹到处传播,相信的人很多;而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则是不相信的。《文选》卷二十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善注引曹操《善哉行》诗云:“痛哉世人,见欺神仙。”曹丕也在《典论》里明确指出:“夫生之必死,死之必败,天地所不能变,圣贤所不能免。”服药飞升、长生不死,全是胡说。

曹操本人延揽过大批方士,据曹植在《辨道论》中所说,这是因为方士们各有异术,“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福、栾大之徒也”,曹操将他们集中起来是因为“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观神仙于瀛州,求安期于边海,释金辂而顾云舆,弃文骥而羡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他又说,这些方士因为知道操的态度,所以“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云。曹操很希望长寿,注意学习方士们所掌握的某些养生窍门,他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成仙不死是不可能的,争取活得长一些是可能的,这就得讲究“养怡”,他在这一方面向方士们学到不少东西。曹丕的态度大抵也是如此,他写《折杨柳行》诗正是写来“调笑”的,其诗先让迷信者自吹其信仰,然后再痛加驳斥。

在同一首中安排对唱是很古老的办法,远一点的例子如《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此诗当为男女对歌。前一章是男子之词,他说你家在东门外广场附近生着茜草的地方,那房子虽然并不远,可是人却远得很啊!后一章女子回答说,我知道你家在东门外栗子树底下,我哪里不想念你?是你不来找我啊!带有对歌性质的《楚辞·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很可能本是一首,后来才分作两首。近一点则如《古诗十九首》其六:endprint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里前四句为居者的女性之词,后四句则是行者的男子之词,两者用对唱的格局互相呼应,后来南朝民歌中更有许多赠答之作。现在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仍然讲究对歌——把赠答的两首连起来写,就成为《涉江采芙蓉》和《折杨柳行》的样子了。

傅咸《赠何劭王济诗》

傅咸(字长虞,239~294)在西晋不算什么重要的诗人,而作品又亡佚已甚,现在只能看到不多几首赠答诗。

比较重要的是一首《赠何劭王济诗》,曾被录入《文选》(卷二十五)。诗序云:“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内兄,国子祭酒王武子,咸从姑之外孙也,并以明德见重于世,咸亲之重之,情犹同生,义则师友。何公既登侍中,武子俄而亦作,二贤相得甚欢。咸亦庆之。然自限闇劣,虽原其缱绻,而从之末由,历试无效,且有家艰,赋诗申怀以贻之。”原来傅咸同何劭、王济两位高官都有不算远的亲戚关系。按何劭(字敬祖,236~302)是西晋开国重臣何曾之子,地位一向很高,《晋书》本传记载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帝为王太子,以劭为中庶子。及即位,转散骑常侍,甚见亲待。劭雅有姿望,远客朝见,必以劭侍直。每诸方贡献,帝辄赐之……迁侍中、尚书”。他身份特殊,地位之高自是傅咸无可比拟的。王济(字武子)出于太原王氏,祖父王昶、父亲王浑都当到三公一级的高官,他本人“尚常山公主。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也是背景硬,升迁快。傅咸写这首诗赠他们的时候,两位同时在门下省担任侍中。诗中颇多弦外之音,无非是要巴结这两位围绕在皇帝身边的要人,诗云:

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

赫赫大晋朝,明明闢皇闱。

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

携手升玉阶,并坐侍丹帷。

金珰缀惠文,煌煌发令姿。

斯荣世所钦,缱绻情所希。

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

临川靡芳饵,何为空守坻。

槁叶待风飘,逝将与君违。

违君能无恋?尸素当言归。

归身蓬荜庐,乐道以忘饥。

进则无云补,退则恤其私。

但愿隆弘美,王度日清夷。

傅咸对于两位亲戚“并坐侍丹帷”羡慕仰望之至,又说自己行将“归身蓬荜庐”,与对方的差距将更远;最后几句一方面表示谦虚,同时也颇有希望对方关照的意思。这是一首拉关系的诗。魏晋时代门阀逐渐形成,高门之间互相通婚,形成复杂的关系网,枝叶交通,盘根错节,组成了所谓上流社会,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语言,攀高枝,拉关系自然在所不能免,只不过往往比较风雅,不那么迫不及待罢了。

司马彪《赠山涛》

人们愿意结识地位比较高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乃是人之常情;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啊。至于为了谋取出路,有时须作自我推荐,更是古今中外都要做的事情。只要不做假材料乱吹牛,或行贿营私,就不存在道德问题。这一类事情古已有之,只是具体操作有所不同。晋朝人的风雅之处在于,他们喜欢用诗歌来高攀要人或自我推荐,颇有名篇。《文选》卷二十四赠答类下有司马彪的《赠山涛》,就是一首典型的干谒求官诗,而措辞非常之风雅并且自信:

苕苕梧桐树,寄生於南岳。

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

处身孤且危,於何讬余足?

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

今者绝世用,倥偬见迫束。

班匠不我顾,牙旷不我录。

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

冉冉三光驰,逝者一何速!

中夜不能寐,抚剑起踯躅。

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

卞和潜幽冥,谁能证奇璞?

冀愿神龙来,扬光以见烛!

诗中自比挺拔高雅的梧桐树——这是可以栖息鸾凤的高贵树种,其材质往往用来制造高级乐器,可恨无人问津,不为世用,流年似水,恐将老去。

诗人自称“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并非吹牛,他的出身确实非常高贵,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进之孙,晋王朝建立后其父司马睦先后被封为中山王、丹水县侯、高阳王,作为家中的长子,司马彪继承王位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很不幸,司马彪青年时代“好色薄行”,司马睦很不高兴,将他出继为司马懿幼弟司马敏之后,“故不得为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司马睦不仅地位相当高,而且活得比较长,只要他活着一天,司马彪就不容易凭借家族的背景实现咸鱼翻身。

经过一番打击之后,司马彪改邪归正,刻苦读书,颇有著述,注《庄子》,作《九州春秋》,又作《续汉书》八十篇,其中“志”这一部分到萧梁时被补入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他还订正了谯周《古史考》中的一百二十二事,多据汲冢新近出土的《竹书纪年》,表现了不俗的学术眼光,惜已失传。

除了发奋著书以外,他还得争取出仕,于是向主管官员任免的吏部尚书山涛送出此诗,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提携。山涛对此举的反应现在看不到具体的材料,但司马彪的命运确有变化,《文选·赠山涛》题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云:“司马彪……初拜骑都尉,太始中为秘书郎,转丞,后拜散骑侍郎。”其中应有山涛在起作用。

山涛长期担任吏部的主官,其后官职一再升迁,而始终负责吏部,主典选,《晋书》本传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深得晋武帝信任。本传又说,山涛“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可见他在充分尊重皇帝旨意的前提下,也确实会用人才。像司马彪这样过而能改确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担任秘书郎一类的官员是合适的。

陶渊明《拟古》诗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endprint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此是陶渊明《拟古》九首中的第一首。《拟古》并非组织严密的组诗,各首之间没有什么逻辑上的密切联系,排列的顺序也未见有何深意。这正如他的《饮酒》,据诗序所说,这里的二十首“辞无诠次”,顺序也是很随意的。陶渊明一向洒脱无拘束。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感叹道德低落,人心不古。过去,如果外出一趟,分手时与老朋友约好不久再见,此后总会念念不忘,途中碰到新朋友,亦复真诚相待;等到回到原处,才知道老朋友已经不在了,遂觉得自己有负于彼。诗的开头以兰、柳起兴,很像《古诗十九首》的写法。曾经的“荣荣”之兰、“密密”之柳现在已经枯萎衰败,暗喻先前的友人(亦即第三句中的“君”)业已下世。人生易老,多见亲友凋谢,这是老年人常常会提到的话题。现在的年轻人(“少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当面说得激昂慷慨,天花乱坠,好像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玩命相助,可是分手以后就什么感情也没有了。老年人容易产生这种感叹。

朋友是老的好。小时候一起玩的伙伴,青少年时代的同窗,即使几十年不联系,偶一见面,感情如旧。新结识的朋友就不大可能这样了。小时候大家都天真无邪,只有所谓“赤子之心”而无“机心”;以后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有各色各样的关系,难免会有些社交场中的客套或名利场上的计算,不容易有早年那样的真挚了。

前人解说此诗,颇有喜欢往政治上拉的,特别热衷于联系晋、宋易代来立论,例如说诗中的“君”指晋王朝的国君;又有人大发议论说:“渊明初辞义熙之辟,亦谓时未可以仕耳,岂图大命遽倾,终古永诀哉。如谓未受国恩,无庸缱绻,则彼中道倾盖,遽许心交者,夫岂无人。而乃坐视枯衰,徒呼负负,国士之酬知安在?忠厚之投报皆虚。”凡此种种,皆推想过远,恐为陶渊明想像所不及。

最近看到一种新说,认为《拟古》九首都是陶渊明用曹植的口吻、眼光与心态来叙述曹植的生活和思想;其一这首诗表现了曹氏外戚卞兰的悲剧,表达了曹植对卞兰的深厚同情,也表现了他与杨修的深厚交谊和他的深切哀思,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汉魏时代的政治罪恶。此说颇新颖可喜,但卞兰死于曹植(192~232)身后,《三国志·魏书·卞后传》附卞兰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明帝迷信巫女的用水方,事在青龙三年(235),然则卞兰不管是病(“消渴”即糖尿病)死还是被迫自杀,均非曹植所可知——这首诗如何可能是表达曹植对卞兰悲剧的同情呢?

中古时代许多优秀的抒情诗往往抒发普泛的人生经验通感,而非以特殊事件为谜底的谜面,它们能打动后代读者的原因即在于此。读陶诗似最宜向平常处着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涛曹植曹操
写给曹植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