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优化与反思
2014-05-26孔长水
孔长水
摘 要:本文从优化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学习目标设计,密切结合生活实际;优化课程资源,用好教材课外书;优化课堂思维,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优化自身素质,关注学生成长等方面对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在优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对师生的教学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反思总结,通过优化、反思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课标;优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35-2
一、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优化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基本采用的授课流程一般是:教师单独备课、布置学生预习、课前教师准备、课堂授课板书、学生听课笔记、下课布置作业。这种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有:①集体备课形式化:“重写轻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是脱节的,所谓备课就是抄教案,看谁抄的认真,仅在上课前想一下过程,如讲哪几个知识点,用哪几个案例,布置什么作业等。②预习形式化: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口头的,所以学生在预习时目的不明确,不知道预习什么,其预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③课堂效率低:因为课前预习是虚设的,学生上课前的状态是白纸一张,所以学生进入状态较慢,教师为了赶进度,给学生的合作讨论的时间少,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要抄题,学生一边忙于听课一边忙于记笔记。绝大多数同学像录音机,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多少同学能听懂,故课堂容量小,听课效率低下。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新闻点评、名人名言、社会观察、调查报告、编写报纸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联系学生、联系生活、联系时政、结合教材,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五年来的当务之急了。在坚持学习溧水区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不同年级教学中积极尝试与实践小组教学、活动教学;实行课前教师指导、上课学生主讲、中间教师穿插解疑、最后生成观点的教学方法;强调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新闻热点……并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目标的优化设计。在传统的学习模式当中,学习目标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学习的主体并不参与学习的战略管理。过去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是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教材的重难点和本校教学条件来设计学习目标,从而形成老师照教材教,学生按教材学,考试按教材考的局面,缺乏对优化学习目标设计的思考。那么到底应当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呢?
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习理念、不同的学习资源、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充分考虑教材、学生、时事、社会等具体情况来制定。
(三)优化课程资源
1.用好教科书。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完全用教材进行教学”和“完全离开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南京市思想品德课考试是开卷考试,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是上好课,应对中考的关键。在编写教学案时我们设计了“知识梳理栏”,将教材中重点知识通过填空、选择、简答、疑问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然后通过同学交流解疑,老师点拨进一步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教材、时事热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南京市近期发生的要闻设计师生探讨话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分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形成共识,加强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教材走向生活;同时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联播》、《时事》、报刊杂志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中发生的种种,让生活走向教材;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教材,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如指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时事》、《半月谈》等报刊杂志,要求学生关注其中与教材、中考以及和学生未来发展联系较紧的信息,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
(四)优化课堂思维
1.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现有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精心设疑,避免跳跃性思维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探索求知;或因问题设置过细而杂,无思维力度,达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优化思维过程就是要指明学生的思维方向,设疑细而不复杂,构思新颖灵活,但概念性强,涉及政治知识广,本着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优化思维空间,培养联想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是指学生回想起与新认知客体相似的旧印象的思维过程。综合思维则是指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找出问题,形成规律,提高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严密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空间就是对设计的问题的广度(与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度(知识运用的能级),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行联想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对学生学好政治这门课程有很大促进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学得牢、学得活,课堂回答问题流利准确,综合解题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不成为知识的奴隶而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endprint
3.优化思维时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创新能力是政治研究能力的主要成分,创新思维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包括预测可能的结果,提出可能的起因,设计知识的运用,知识的发散、求同、融合等多功能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优化思维时间就是指在优化思维过程和空间的基础上,合理留给学生课堂探索思维时间,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不断地积极投入思维,敢说、敢做,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避免因时间紧张而使大多数同学思维不能顺利展开,处于被动观察状态,面向全体科学地驾驭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合理的探索时间,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不仅知识点到位,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联想思维、综合思维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思维,避免课后陷入题海,事倍却功半。
(五)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师要: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缺点。
2.改变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亦师亦友。
3.拓宽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教师自身要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二、总结反思、共同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我们师生经常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必将促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总结反思什么?
总结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否落伍?
总结反思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手中有课标考纲,心中是否有学生?
总结反思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探讨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结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审题答题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
总结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表现出来的亮点与缺点?
当然仅有教师的反思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作为学生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总结反思预习是否到位?
总结反思听课效率高不高?
总结反思课后巩固是否及时化与经常化?是否有遗留问题?
总结反思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做题时的思路和表达是否科学、全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