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TPACK知识
2014-05-26焦建利
前些日子,一所师范大学的教务处长问我,现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师的知识与技能面临全新的挑战,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究竟应该提供怎样的课程,以培养师范生什么样的知识,这不仅涉及课程建设的问题,也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发展。
的确,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在这样一个网络教育资源几近大同的背景下,在这样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崭新时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与昔日相比截然不同。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过去的许多教育理念和信条也许已经土崩瓦解了。那么,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这不仅是摆在每一个教师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更是每一个在职教师及未来希望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共同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
实事求是地说,在整个国际范围而言,教师教育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鲜有共识的领域,其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恐怕就要算没有共识这一点了。但是,回顾历史,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教师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也大体经历了如下这样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就是学科知识,具有学科知识的人,就具备了成为教师的条件和素质。因此,在那个年代,最好的化学教师就是化学家,因为化学家拥有最丰富的化学知识。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这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只有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身边有许多具有丰富知识的人,他们“满肚子蝴蝶,却飞不出来”。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除了要具有学科知识之外,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有教育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还需要有将自己所拥有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的这种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和能力。
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师教育研究者开始逐渐意识到,一位优秀的教师,仅仅具备学科知识和一般教育(教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教师要教授学生羽毛球近网快攻的技战术,与教授学生常微分方程的细焦点问题的方法是非常不同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要有一般教育(教学)的知识,还需要有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这个也就是我们高等师范院校每个学科的学科教学论。很遗憾的是,在我国绝大多数师范大学里,绝大多数专门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的这些教师的日子过得往往都很悲催、很不好。此乃后话,这里按下不表。
时光飞逝,一转眼来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就是差不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长期渗透,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于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两位教授,Punya Mishra和Matthew J. Koehler提出了一种教师知识的理论框架,即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也就是说,在以往教师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一般教育(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技术的知识,以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也就是TPACK知识。
所谓TPACK知识,它既可以被理解为在教师的学科知识(也就是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包括一般教育教学的知识和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之外的技术知识,也可以被理解为由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这三者交叉组合而成的一个教师知识网络,或者叫做教师的七种知识。不仅如此,TPACK知识还可以被理解为教师结合具体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就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采用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法开展高效教学的教学智慧。
教师的“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
(Punya Mishra & Matthew J. Koehler,焦建利翻译)
关于教师知识的历史演变,可以看作是由学科知识,到一般教育(教学)的知识,再到学科教学知识,再到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这样的发展演变历程,不是一种更替,而是叠加和累积。它不是由后续的教师知识替代前面的知识,而是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在教师素质与教师素养中所需要的新的知识。特别是TPACK知识,它不仅是教师将具体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框架,更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实践智慧。
联系我国实际,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自2000年前后开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师培训,再到最近一段时间才开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行动计划,归根结底,都是在不断地增强教师借助信息与通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就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它与人们对于教师知识的认识与发展历程轨迹是极为相似的。
今天,我们知道的,学生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学生有办法知道。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的儿童的未来”。的确,今天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教给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尚未发明出来的科技的方法,去解决我们未曾想象过的问题。
对于教师的学习,我觉得在今天,大体上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搜、拿、做、用、享。
所谓“搜”,其实就是信息的检索,就是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在这样的一个教育资源近乎大同的世界,教师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检索技能。毕竟,“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此乃信息时代之真知。
所谓“拿”,就是获取检索到的信息,为己所用。比如,不少一线教师,面对土豆网、酷6网上看到的很喜欢的视频,希望用于课堂教学展示,却不知道如何下载带进没有网络的教室里。这说起来是小事情,做起来却并非易事。
所谓“做”,也就是教师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表达、沟通的能力,这既包括对具体的软件、平台、工具和系统的应用,也包括相关的创意与设计。
所谓“用”,就是应用和运用,就是用技术解决问题,解决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所谓“享”,就是共享,不但自己能“做”会“用”,更愿意“分享”。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将变得无比精彩。
当然了,这里提及的“搜”、“拿”、“做”、“用”、“享”,更多的是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不包括教师的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文化意识。教师只有解决具体的学科知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及技术知识融为一炉,融会贯通,真正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用技术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将教师的知识、教师的技能和教师的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