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文化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研究文献综述
2014-05-26李圆
李圆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促使新的课程文化逐渐形成,教师在新课程文化中面临着转变。教师的角色与任务转变的探讨一时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主要分为三种倾向: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理念更新。但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转变还是存在着“标”和“本”的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又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新课程文化;教师;角色与任务
一、前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潜在的问题逐渐成型,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新形成的课程文化中诸多不稳定因素或原始的矛盾冲突。其中,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前沿先锋,成为我们不可避开的活动要素,是我们研究课改问题的重点对象。此时,我们需要对教师的真实角色和任务进行重构,在基本的过渡阶段,形成基本框架内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和任务标准的改变。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涌现了众多繁杂多样的有关课程的研究,在教师角色和任务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分析和认识,大致有三个方向:
1.有关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在这方面,倾向于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居多,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教授在《促进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提到,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促使教师在新课改文化的整体推动下自主性地进行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对话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研究者。有学者认为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 教师是知识输出者又是学生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是因材施教者。此外,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设计到教师适应和文化冲突等问题,例如,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等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性探讨》中和聊城大学王平教授在《分离,融合?—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中,都涉及到新课改中教师的适应性问题,兰州大学焦炜等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冲突透视》中提到教师角色在课改环境下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适应困难的表现。
教师角色的转换研究主要是有关教师对新课程文化的态度问题,及由此带来的师生关系结构的变化和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在持续变迁的教育环境下,新形势的时代要求带来教师行为的变化,在主动与被动中带来教师角色变换。
2.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教师专业技能、素养的发展和更新,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特殊要求。白志繁在《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文中明确了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关系,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行。康卫忠在《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自我发展的意识, 并持续发展。马云鹏等在《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一文中强调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要求多方位、根据教师需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里主要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着重提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有关教师课程观念的研究:教师的课程观念是产生于教师的课程意识之中的,这种意识形态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和课程改革的进行。樊亚峤和靳玉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转变的文化阻滞及突破》一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影响到学生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否顺利地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也直接体现了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对新课程文化的接受程度。教师教学理念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在新形势下需要突破,必然会遇到文化的阻滞。沈翰在《论课程改革要唤醒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一文中提到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形成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和评价意识,这是贯穿课程编制到实施、评价整个过程的。教师的课程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是教师实现自身转变的重点,也是诸多研究者关注的主题。
以上是笔者在有限的阅历内总结出来的有关教师角色与任务方面的相关研究,这三个方面是国内学者关注点较多的,其实质都是在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文化中能够实现自身的转变,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二)国外相关研究
(日)佐藤学的著作《课程与教师》中有关于课程文化与教师、课程与教师文化的分析,结合西方在“课程”概念上的理解和认识,给出了教师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如何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论述。(澳)克莱登在《课程与文化》一书中,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内容包括多样化与学校教育、差异与不利、双语教育。在国外课程史上,“课程”自从被斯宾塞第一次纳入教育系统以来,经历了萌芽、初成、成型、发展、改革等价段,从1918年博比特《课程论》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学科诞生,到杜威的经验课程的发展、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结构运动(也即课程改革运动)到70年代的“返回基础”运动,再到今天的后现代课程,都在突出知识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结构和方式传授给学生,以使得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创新。新的课程文化的形成一般基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变迁,教师在变迁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其角色和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文献述评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课程文化,促使各活动主体逐渐去适应该文化要求,其中作为主要的课程活动要素的教师则成为重点。教师是课程直接架接的两个主体之一,对其角色和任务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国内研究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要求教师的改变和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自主性和需要,强调在差异与冲突中实现过渡性的跟进或引领;从学生角度,强调教师课堂自主性和合作性。这些研究都从必要性上反映了新课改的需求,但却缺乏对现实性的深度认识。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课程的改革的模式颇多,主要以侧重学生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为主,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通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传统的教师中心课程被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来整合,在极端中又意欲返回传统,回归基础。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教师的角色扮演和任务分配很长一段时间缺乏着实质的自由和自主,新课程文化的流行就是教师必须顺应的时代潮流,使得教师缺乏着话语的自主权。教师从不适应新的课程文化到逐渐过渡至基本适应,其内心教育观或具体一些的课程观与新兴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避免不了的,其给自身角色的定位和任务的组织也在表现着这种不平衡。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是需要随着变革的需要而进行改变的,但重点不是“逆来顺受”式的形式转变,而是让教师在自身条件和实际结合中实现实质性蜕变,从“我应该怎么看、怎么做”到“我要怎么看、怎么做”真实过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