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有效的家访
2014-05-26肖俊华
肖俊华
《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何让学生亲近老师,如何让学生相信老师,这是需要情感投入的。这说明,教育是一项需要投入情感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投入的教育,就不能称为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如何发现,除了在学校的观察了解,作为老师,还需深入到学生生活时间最多,对其影响最大的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及表现。如此,对孩子的了解认识才会更全面更完整,对孩子的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时间空间而产生的障碍已然不复存在;然而也正因为便利的通讯工具的使用,原来学校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家访——渐渐被老师们遗弃了。也因为如此(当然,原因绝不止这一点,此文不作赘述),原来因有家访而存在的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亲近感、认同感越来越淡漠了,一定情况之下,家长与学校与老师“对着干”的情形还时不时出现。解决这一问题,我以为,从学校、从老师的角度,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重拾“家访”。
相对“家访”而言,家长“校访”,老师“电话访”,老师与家长不期而遇“随意访”,固然都能起到交流沟通的一些作用,但相较于老师主动深入学生的家庭的“家访”而言,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也许大家还记得1999年春晚上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吧,一夜之间响遍大江南北,时不时被人们哼唱,引发多少国人的感慨与共鸣。这反映的“不是给多少钱物,不是电话里多么温馨的问候(这固然也需要)能给上了年纪的父母带来欢乐,而是儿女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边,听他们述说,让他们能见着儿女,即使忙碌,他们也是无比的高兴”。
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有何不可深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呢!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生病住在了医院里,我们的距离不远的亲朋好友,亲自到病房来看望安慰我们与在电话里关心安慰我们,我们的感受能一样吗?
家长被叫到学校进行“校访”和老师“电话访”与老师主动深入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效果能一样吗?
那么,是否到了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何让家访真正有效,我以为,需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有明确的目的
家访,要观察些什么,了解些什么,要告知家长些什么,要家长配合些什么,应事前备好课,做到胸中有数,决不能够——就是到学生家里去一趟,随便谈谈,让家长不能从老师这里获得关于孩子情况的有效信息,不能获得老师明确具体的协同教育的要求,而老师也没能获知孩子在家生活、学习、交友、玩耍、思想品行方面的有效信息。
二、提前与家长进行联系
家长,既是家长,往往也是某一单位的一员,孩子,固然在家长心目中占了重要的地位,但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不管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家访还是休息时间进行家访,提前与家长进行联系,家长才会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或休息娱乐,而避免出现丢不开手上工作或不能在家的情况出现。还有,提前与家长联系,也体现出对家长的尊重,会更增强家长对老师的认同感。也正如,一朵花,开几天散发的芬芳无疑比开一天散发的芬芳要多得多。
三、多倾听,适时询问
家访中,老师应充当话题的发起者,但绝不能是话题的主讲者。老师应根据事前确定的家访目的适时的发起话题,让家长自然的谈出对孩子的期许和孩子在家的学习、玩耍、交往、未来打算、对待家人、对待长辈、对待家务等方面的情况及家长觉得孩子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在家长摆谈过程中,老师要当好听众,并适时的询问,引导家长尽量叙述事实而避免概括的叙述感受或印象,从而了解孩子在家的真实状况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与管理的方法,为今后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坚决避免老师一言堂
家访,是在学生的家里。这里的主人自然应该是家长,如果家长都只有听的份,只有回答老师问题的份,那,这次家访无疑是失败的——没有家长谈话的机会,孩子在家的各方面的情况老师从何了解,老师家访的目的能实现吗?另外,被喧宾夺主,任何人都不会有好的感受吧!我想,家长也不例外。
五、避免“告状式”的家访
人的信心是激发起来的,人的潜能是挖掘出来的。老师家访的最终目的是要家校最大限度的相互沟通,协调配合,达到最大限度的教育好孩子的目的。而“告状式”的家访,只能让家长成为学校、成为老师的对立面;只能让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相应的也失去对学校、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越是在校表现不好、学习不好的孩子,老师越需要通过家访了解其“不好”的根源,需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家长不放弃,树立起信心,配合学校、配合老师一起来做好今后的教育。两个人的担子两个人担不会很累,一个人担不是很累吗?
六、给家长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家庭教育的建议
有的家长,尽管在其单位部门、在其领域也是骨干、也是专家,但毕竟,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相较于绝大多数家长,老师对教育的见解应该是权威的。故而,家访中,老师应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访中了解到的孩子情况综合分析,向家长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让家长知道该怎么去做,从而避免想管,但不知怎么管的尴尬与无奈。
如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可建议家长这样问孩子:这段时间,你觉得哪些学科学得轻松、最有收获?哪些学科还有些问题?而不能笼统的问:你这段时间学习咋样?——前者,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长的关心,孩子也会回答得较具体,从而让家长了解真实的情况;而后者则多少让孩子感到是在接受盘问,心里不爽,回答也不会具体,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学习真实的状况。
如周末节假日怎样尽到管理之职,可告知家长:最起码的家长应做到“三个知晓”:一是知晓孩子在哪里,二是知晓孩子与谁在一起,三是知晓孩子在干什么。
以上所述,都只是家访中的一些概括性性原则性的见解,而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各不相同,学生家庭情况千差万别,老师自身素质也各有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家访,不可能有完全现成的模式加以复制,每一次家访,老师都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的予以处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