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校师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4-05-26凌明川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发展

凌明川

摘 要:师本管理是注重教师发展的管理,是对传统的“事(物)本”,“权(官)本”管理的摒弃。师本管理的提出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必然,究其原因有:人类管理发展历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从“管”到“理”的转移;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使教育使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师本管理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凸显出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与应用,而学校作为一个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组织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针对传统教师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缺乏科学性等种种弊端,从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需要创新的管理这一角度,提出了师本管理这一课题。

一、对师本管理的基本认识

师本管理模式是针对传统学校管理的种种弊端提出的,它是对传统的“事(物)本”、“权(官)本”的摒弃。笔者将师本管理概括为三层涵义:

一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根本的管理。师本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师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学校管理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就要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学校管理者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必须从教师出发,要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尽可能地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

二是要把教师当作“人”的管理。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界上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生命体,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之本,强化人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首先做到的。师本管理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即教师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学校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三是注重教师发展,实现教师与组织(学校)共同成长的管理。师本管理在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及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单方面地对教师提出要求,学校组织却不作丝毫改变,学校的发展、改革也要考虑、顾及或适应教师个体的发展,因为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组织本身的架构应与师本管理方式相适应,即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运作功能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真正体现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发展人的宗旨,都要凸显“以师为本”的理念。总之,师本管理是以教师为本位,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作为根本目的及终极目标的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师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使学校成为教师全面自由发展的场所。

二、现代学校需要师本管理

学校为何需要实施师本管理呢?笔者将从管理重心的转移、管理观的变革以及教育使命的变化三方面,阐述实施师本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管理重心的转移——从管到理

众所周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管”,它的重心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绝对支配、下对上的绝对顺从。那个时期的“管”更多的是个人决断型和经验型的。人类步入近代社会以后,“管”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管理的重心到底在哪儿呢?学校管理要获得被管理者的承认,切切实实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和效益,唯有将工作重心毫无条件地转移到对“理”的追求上来才有可能。“理”是学校管理的落脚点,学校管理应重点突出一个“理”字,即讲条理、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

首先,学校有很多事无巨细的工作要做,学校管理只有讲究条理,才能确保学校工作秩序井然地高效率运转。

其次,学校管理要讲法理,就是说管理者必须严格秉承中央和地方制定颁发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再次,学校管理一定要讲道理。学校里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依照事物的本身规律行事,都应该摆事实、讲根据、讲理由,否则,就可能引起误解,导致竞争和冲突,破坏组织和谐,降低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巴纳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很持久和很复杂的协作体系能够单靠强制力而获得广泛的支持。”巴纳德的这一金玉良言值得每个管理者谨记。一个不讲道理的学校组织及其管理者,怎么可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可能使学校管理工作获得高效率呢!

最后,学校管理要讲情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进行情感管理。有关资料表明,学校教师对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上的需要,较之其他群体有更为强烈的追求。这使得讲情理在学校较之其他行业中显得更为重要、更有价值。一般来说一所受人欢迎的凝聚力很高的学校,通常也是很有人情味的学校。

总之,从历史的视角看,人类的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一个从强调“管”的权威性转向强调“管”的制度化、公开化,进而转向重视对“理”的不懈追求的发展过程。实施师本管理,正是把握了管理重心转移这一历史发展必然性。

2.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

纵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从上世纪初美国人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梅奥博士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可以看出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趋向全面、完善的过程。虽然管理理论的每—个发展阶段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每个阶段都与“人”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从不见人、忽视人到逐渐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形成,并成为当今管理理论和思想的主旋律,一种管理是否注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该管理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如此。endprint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时期。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多见的是机构改革,却鲜见关注和重视研究组织中的人的需要和期望,改革构成组织的主要成分的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广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举措;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还没有对理论和实践当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常识性”见解确立起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观,还没有时时追问学校组织及其管理实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公正的发展。笔者在此呼吁实施师本管理,正是体现了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

3.教育使命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在政治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可是,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以事而不是人为中心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着考试转、书本转,教师成了教学机器。他们教出来的学生是一群缺乏个性、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工具人”,显然,这种工具人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要培养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师本管理模式就是针对教育使命的变化提出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承认学生是“独特的自我”,事实上,教师也是独特的自我。教师的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样要面向全体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教育管理工作,同样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教师把生命的潜能变为现实,使每个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全面地发挥,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师本管理就是要为教师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具有自主精神的个体、自由研究的主体,因为只有有个性、有特长的健康发展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健康发展的学生。

三、怎样实施师本管理?

1.改革传统的科层体制,凸显师本管理的理念

要实施师本管理,学校管理者光树立师本管理的思想还不行,还要从深层的制度体制层面加以体现和保证。我国大部分学校现在实行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这种科层式管理体制的思想渊源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著名的官僚体制理论。贯穿于韦伯思想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被动的工具。正如书中所言:“一个职员无非是一台运转着的机器上的一个齿牙,整个机器的运转给他规定了基本固定的运行路线。”这就决定了这种管理体制的机械性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因此,科层体制是把双刃剑,它提供了一种组织化生产和服务的有效方式,同时又有可能限制人的发展。

具体说来科层管理体制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会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弊端:(1)庞大而低效的科层式组织。(2)繁杂而琐碎的规章制度。(3)教师工作单调,重复、无效劳动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不是要推翻科层制,否认它给学校带来”极大的价值”,而是用师本管理的理念为它注入一种管理的艺术性,因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层式管理的刻板性,助其发挥“技术性效率”的优势,同时使组织中的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也得到体现。可喜的是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对科层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如削弱教务处及政教处的职能,加强年级组建设,使金字塔式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加强沟通和协调。

2.注意沟通,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和谐的人际氛围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对学校来说,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把全体教职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让全体教师真正感到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乐生的重要途径,是师本管理的重要任务。

实施师本管理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信任人、尊重人的氛围;其次要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再次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后要努力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管理。

3.注重共同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的培育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樊浩教授在他的《中国人文管理》一书中强调,管理与人性之间存在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一方面,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要进行人的管理,首先必须弄清人的本性如何:另一方面,管理本身又是一种价值导向,可以引导人性、改造人性、提升人性。因此,理想的学校管理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次、技术层次、事物层次、行政层次、制度层次上,而应致力于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智慧乃至于哲学的建构。师本管理正是这样一种价值观的管理,它体现了学校教师群体内在的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人格心灵,并以教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最终形成和完善为核心标志,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实施师本管理的根本条件。

4.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并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各个发展阶段实施师本管理

组织行为学家十分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关注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出于两个目的:第一,为组织发展培养或储备所需的人才,一旦组织出现这种需求,比较容易从内部获得;第二,是出于员工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员工的发展需要,员工就可能为组织尽心尽责,忠诚于组织。如何使上述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是组织行为学家特别关心的问题。可是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师管理中,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更有甚者许多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他们更多地是从使用的层面上来考虑教师管理的目的,存在着把教师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的倾向,把教师管理的目的仅限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定位于考试、成绩与评比中获奖等急功近利的层次上,使得许多重负下的教师根本无法“充电”,更谈不上发展。

师本管理就十分注重教师的发展,它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目的。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把教师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把教师的发展与组织融为一体,这样的学校管理才是科学的、成功的。规划管理好教师的职业生涯,引导教师积极、健康地发展并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师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总之,师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当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从根本上来说,师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学校必须依靠教师来办学,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只有从真正意义上把师本管理落到实处,充分、科学地认识人性和把握人性,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师本管理。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度的不透明性、民主精神的匮乏、中国人的保守性等这些根深蒂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素给师本管理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学校管理何时能从“官本位”真正走向民主人性化的师本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吾辈仍需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发展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