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古典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2014-05-26胡杨李先慧

文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学

胡杨+李先慧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化用绘画的点染手法,将诗词的虚实手法表现得极为淋漓尽致。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

关键词:古典 文学 诗词 点染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提出了与古典诗词欣赏相关的知识,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必修四75页)。但是,许多老师无视这个“点染”,有的老师搞不懂什么是“点染”,索性跳过不讲,有的老师只言片语地点到,学生终是不理解;教研会议时,我问专家什么是点染,专家说高考轻术语,不讲也罢;查阅各种高考复习资料,无一本高考资料讲到“点染”,查阅高中语文各种期刊,也极少有人针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培养学生的“点染”能力。

但是,我仔细地研究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不要求学生答出“点染”这个词语,却常常在考“点染”这个艺术手法。例如:2011浙江《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案是——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答案中虽然没有“点染”这个词,但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却是实实在在的“点染”。

一.什么是点染

什么叫点染?查阅许多文献,只有解说和例说,至今无人定义过。点和染本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引入到诗词创作中。还是以苏教版《雨霖铃》为例来理解“点染”吧。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但刘熙载却没有发现《雨霖铃》另一处“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统领,叠字“去去”“点”明了不忍离别的情态,一步三回头,五步一叹息,然后是“染”,用“千里”染离别之恨远和恨别之久(千里既是空间,也需要时间),用“烟波”来染离情之凄切,用“暮霭沉沉”来染离愁之“无绪”,用“千里”“暮霭”“楚天阔”的宏大背景来染一叶扁舟的渺小和孤独。

综上所述,我以为,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染是种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明确几点: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如贺铸的《青玉案》下片“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试问闲愁都几许?”是“点”,直接抒情,是全词的抒情重点,紧接着无间缝地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染”,从三个角度描写景物来丰富、具象“闲愁”之多之久之生长;点和染在情感上是叠加的,都是“闲愁”。

二.点染可分为哪些类型

1.从点染之间的位置关系,点染可分为先点后染和先染后点两种类型。⑴先点后染,就是先点出写作目的或诗歌主旨,然后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染。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用“多少恨”来点明全词主旨,用“梦魂中”点明所写之景都是梦中,都是故国家园之景之人之事;用“旧时游上苑”之“车如流水马如龙”和“花月正春风”来染最快意的人生。点与染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曾为九五之尊,今为阶下之囚!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荡气回肠。⑵先染后点,就是先从不同角度写景叙事状物,然后点明主旨。如李清照《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先从满地憔悴的黄花无人摘、独守难耐、梧桐细雨三个角度来“染”愁,结句猛然一收,“点”得入木三分!

2.从点染之间内容关系,可分为正染、反染、问答染。⑴正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如辛弃疾《摸鱼儿》下片“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的“闲愁最苦”是点,升华前文,然后用“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来染,丰富、具象“闲愁最苦”: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⑵反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撼动读者。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通篇皆染,最后一句是点。“染”的部分描写了一个报国杀敌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醉里挑灯看剑”的运筹帷幄,“沙场秋点兵”的壮怀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冲锋陷阵,“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千古流芳。结句“可怜白发生”如雷霆乍惊,猛地一“点”,将前面“染”的万仗豪情一下子打入万仗深渊,原来前面“染”的只是一场梦,现实中却是失意得一世无成的“白发”生。再如秦观的《鹊桥仙》下片“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用“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来“染”离恨,作者本可以沿着“愁”写下去,却陡然一“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格调高亢,这一“点”,真是神来之笔!⑶问答染,就是点染以问答形式出现,“点”是问、“染”是答。如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客心何事转凄然?”以问的形式来“点”明除夜思乡之情的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来“染”:染的部分极妙,不写自己思乡,偏说家人想念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增添新的白发了。endprint

三.如何判定“点染”

1.从虚实角度去判定点染,一般来说,诗词中表明写作目的或诗歌主题的句子,多为实,是点;虚景多为染。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的“借问梅花何处落”是点,点明听吹笛,其中的《梅花落》是笛子吹凑的音乐,是写实;“风吹一夜满关山”是染,是虚景,这个点染也是神来之笔:将“梅花落”拆用,又实景中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2.从表达方式去判定,一般来说,抒情议论的句子就可能是“点”,而叙述描写的句子如果内容上情感上与抒情句叠加,就可能是“染”。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首句是直接抒情,“天涯旧恨”是点:“天涯”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写分手时间之久,别愁离恨之长;后面几句是染,从孤独无人问、内心凄然、容颜不展、高楼望鸿等几个角度来染。

3.从位置上去判定,一般来说,点可在开头,可在结尾,可在中间。如果在词中,点的位置多为片头片尾或过片头,前文所述的“多少恨”是在片头,“多情自古伤别离”就是处于过片的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在片尾。如果在诗中,点的位置多为起承转合之“转”的位置(其他位置也有的)。如“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中“乡心正无限”是点,“一雁度南楼”是染。再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转句“撩乱边愁听不尽”是点,“高高秋月照长城”是染。

4.从句群结构去判定,一般来说,点是总说,染是分说,句群关系就是总分或分总关系。如秦观的“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从开头到“天矫转空碧”全是写春暖花开,是染,结尾“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点明是梦境,结构上属分总关系。再如杜牧的《破镜》“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中的“何日团圆再会君?”是点,“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是染,是对点的回答,句群结构关系属总分:何年何月再相逢,只落得个江湖万里,像“一片云”漂漂荡荡,任其东西,无法留住,又怎么可能“再会君”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柯桥区钱清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文学
诗词书法作品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文学小说
文学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