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2014-05-26杨法强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故事苏格拉底孔子

摘 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截然异趣的风格特色。孔子在文化与思想史上的意义,无疑首先是在他最先豁明了中国上古文化的道德特质,以及直下肯定人是天赋德性的,由此他才强调人必信、必仁,方能立社会、成君子,并开创了此后蔚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苏格拉底则将哲学探问的方向引入到了对于德性和人生关系这点上,明确提出了德性即知识之类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可准确地获得的知识,首先是在对于人的道德德性的了解和把握,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键词:孔子 苏格拉底;文化;故事

前几日看央视《百家讲坛》曾仕强教授讲易经,谈到一个与孔子有关的传说:说的是一个孔子的弟子与另一个人争论,他说“一年有四季”,那人却说“一年有三季”。最后让孔子评判,孔子判那个人胜,理由是那是个蜢蚱人,他本来就没有见过冬季,站在他的角度看一年就是只有三季,你如何与他计较?

今早又看《说文解字》频道释果宁法师讲人生,也谈到一个与孔子有关的传说:说的也是一个孔子的弟子与一个人争论,他说“三八二十四”,那人却说“三八二十三”。最后让孔子评判,孔子也是判那个人胜,理由是他们曾经打赌,如果那人输,就要输脑袋;而孔家弟子输,只输帽子。以损伤我之小利益来换取他人之大利益,合算!

关于这第二个故事为什么要判那人胜的理由,以前还听到过另外的一种说法,即“宁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其中的道理与第一个故事类似,站在他的立场上就只能有那个结果,你又不可能让他改变立场,何必与他计较呢?

在上面的两个故事中,本来孔家弟子都是对的,但孔子却均判对方获胜,虽然有许多具体的理由,但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宽容”两个字。这是一个大原则,我们遇到事情,即使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只要掌握了大原则,就将会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很快把矛盾化为乌有。

但是,话又说回来,宽容是对的,但是要有底线,不能无原则的宽容,不能不讲对错的宽容,尤其在原则问题上更是如此。反之,那不叫宽容,而是叫纵容。

在现代社会,因为有了科学手段,当我们遇到类似于像这两个故事中的情况时,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推理和论证,使对方理屈词穷,自认失败。而不应该黑白颠倒,让错误的观点占了上风。

但这仅仅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实上,现实中的争论,往往并不是像这两个故事中说的那样事实清楚,黑白分明,对错立判。而是双方观点中常常是对与错互相缠绕交错,很难辨别,即所谓“似与不似”。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一点宽容的大原则,给对方充分辨别的余地,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进入对方思维来思考问题,就可能会更加容易取得共识,从而得到求同存异之效果,取得双赢之结局。

关于苏格拉底也有许多的故事:比如,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截然异趣的风格特色,而且在其成长历程中还呈现出双向悖逆的不同发展趋向。传统中国文化以抒情表现为中心,重视诗人的主观情义的表达。西方古典的文学传统则更加关注反应客观现实,借以引导读者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生活中的真善美。

孔子把学生当作未开垦的荒地,自己只须在上面播种知识就行;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智慧,也不认为别人比自己更有智慧,但他相信一点:和别人辩论,进行思想碰撞是获取智慧的好办法。孔子和学生的关系是先知对未知的关系,而苏格拉底则认为人人都可以和他平等地进行辩论。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孔子不也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吗?其实孔子的学不过是全盘接受他人的教诲而已,与他的学生的学并无二致。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使文学的抒情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使中国成了抒情诗的王国。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与《楚辞》。《诗经》产生与流传的时间与荷马史诗大体相近,其成书的时间也相差无几。但是荷马史诗具有神话色彩的叙事诗,赞美勇敢,歌颂英雄,颂扬战争,肯定攻伐,而《诗经》则有严格的社会道德标准,以人为核心,赞美良知与情操,歌颂劳动、爱情、友谊和各种为国为民而献身的正义行为。

从文化背景上看,苏氏之前的西方哲学大抵都是以探究宇宙本原及世界构成为导向的,但大都都是各持己见,讫无定论,以至人们开始怀疑了解宇宙的能力,但苏氏则将哲学探问的方向直下引入到了对于德性和人生关系这点上,明确提出了德性即知识之类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可准确地获得的知识,首先是在对于人的道德德性的了解和把握。由这一方向,此后就有柏氏及亚氏对于理性和德性继续探究,以至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中世纪神学及近代康德等人的道德哲学。

由上述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及主要学术思想的粗略了解,我想若苏格拉底与孔子得幸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思想撞击和智慧交流,这一点大概还是可以约略预见的。

我想由于双方毕竟各有其底蕴,但又都以探求道德及人生真理为旨归,苏格拉底真实地不惜为真理而死,而孔子也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最后我仍然坚持如果二人相见,其主要景况大抵不外乎两种:一是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二是双方交谈言笑甚欢,互有教益,互取其长。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史》(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志伟/主编

[2]《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出自《云梦学刊》 朱平珍

[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13.18

[4]百度百科 苏格拉底

[5]《论语》为政篇第二2.1

作者简介:杨法强(1984—),男,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事苏格拉底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