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鄘风》《卫风》中的地域文化风俗
2014-05-26赵会莉
赵会莉
内容摘要:《邶风》、《鄘风》和《卫风》三地风诗在《诗经》中被分为三个部分,在名称上被分别冠以单独的称谓,但是实际上都是写卫国之事。邶、鄘、卫三地地处中原,其地理位置无论古今都十分重要,考察这三地的风诗犹如商周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中原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邶风》 《鄘风》 《卫风》 地域文化 风俗
邶、鄘、卫地处中原,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邶,以封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临殷民,谓之三监。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畔,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迁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1】邶、鄘、卫起初都是周朝的封国,后邶、鄘陆续被卫兼并,到邶、鄘三地风诗产生之时,邶、鄘已成为卫国的组成部分,邶、鄘、卫三地风诗实为卫诗。殷商是东夷的一支,殷商文化中带有许多东夷文化的因子,因此在三地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东夷的风俗习惯,如宗教信仰习俗和生殖崇拜习俗等对这些地区的文化都有显著影响。
一.宗教信仰习俗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意识中大一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荒诞的幻想。【2】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及相关的祭祀活动,殷商人有着极强的鬼神观念, 在殷商社会里,巫是沟通人神的媒介,有极高的地位。邶、鄘、卫三地地处殷商故地,殷商社会宗教信仰对其影响很大。
1.祭祀降神
降神,就是迎接神灵。降神是巫师的重要职能,巫师在祭祀降神时多是以歌舞娱神,不同的歌舞祭祀不同的神灵,或祭天,或祀地,或祭祀祖先以求庇护。在《邶风·简兮》中,描绘了巫师祭祀的场景: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万舞”是舞蹈的总名,有武舞和文舞之分,武舞用干戚,手持盾牌板斧,表示战争;文舞用龠翟,“龠”类似排箫的乐器,“翟”山鸡的尾羽。“万舞”是祭祀时所跳的舞蹈,闻一多先生认为“万舞”是祭祀高禖时跳的舞蹈,具有很大的诱惑性,含有求偶的意思。因此,在《邶风·简兮》中的女子看到巫师的表演万舞,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爱慕之情。另一方面,诗歌中的“有力如虎”,指舞者像老虎一样威猛有力,暗喻了周族的虎图腾崇拜;“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翟”山鸡的尾羽,这里暗示了商族的“玄鸟”图腾崇拜。《邶风》诗歌产地在殷商故地,所以祭祀歌中还遗存着商族古老图腾的崇拜。
2.占卜习俗
巫文化的另一种重要表现便是占卜之风盛行。“卜”是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筮”用蓍草来占卜。卜筮之风在殷商时期很兴盛,周人虽然取代了殷在中原的统治,但文化却落后于殷商,所以周文化对殷文化有很多沿袭和继承。殷人几乎每日、每事必占卜。如《鄘风·定之方中》是记述卫文公徙居楚丘后,营建宫室的一首诗,建造宫室是国家的大事,当然也要占卜的: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理环境,文公是“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对楚丘这一地方进行了实地勘察,因为重建国家不仅只是建筑宫室房屋,也关系到国家兴盛发达。通过实地勘察并加以占卜,选好地址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定时间了。什么时候动工合适呢?诗中告诉我们“定之方中”。“定”为星名,即营室星;定之方中,是定星正居于中知,此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选址、定时结束,接着要看方位,即诗中所云:“揆之以日,作于楚室”。通过测度日影的方法来选定方位,具体方法为“树八尺之臬,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东西,又参日中之景,以正南北。”【3】这种测度日影的方法也是由殷朝承袭而来。这些都完成之后,文公还命人占卜问卦,看吉凶与否,卫文公命巫师“卜云其吉”,在楚丘建造都城是吉是凶,当占卜结果是“终焉允臧”时,才着手建造都城,他的这种做法说明了巫师占卜对国家决策的重要性。
另外,《卫风·氓》也记载了占卜的情况,诗中记载的是“卜婚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这里的“卜”和“筮”是两种我们上面谈到的测定吉凶的方法。
3.桑树崇拜习俗
远古时期,有些树木也被为祭祀的对象。《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4】叙述了汤祈雨要到桑林的情景,从而我们可以推断桑林应该是殷人专门祭祀祷告的场所。闻一多在《释桑》中认为桑林即桑社,是祭祀社神的地方。【5】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也说:“古代各民族所记的高禖全是各民族的先妣”【6】高禖神在上古人的信仰中是掌管结婚生子的女神。桑林既是祭祀先妣的场所,又是男女欢会之地,使桑林同时具备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两方面的意义。如《鄘风·桑中》歌唱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热烈地追求: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全诗描写男子梦想与自己心仪的少女在桑中幽会狂欢。“桑中”即桑林,也就是桑社,是祭祀社神之地;“上宫”是祭祀祖先之庙,这些地方最后都成为男女幽会的地方,这恰恰说明桑林是祭祀之地和对桑树生殖崇拜的暗喻。邶、鄘、卫三地地处殷商故地,又有大量的殷商遗民,因此桑林社祭在这些地区依然风行,《鄘风·桑中》就是对桑林社祭的一种形象反映。
二.生殖崇拜习俗
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口的生产就关系着这个种族的兴衰存亡,因此人们都希望子孙能多多繁衍,家族兴旺发达,祈求多子多福的生殖崇拜十分盛行。endprint
在《诗经》中,鱼类崇拜是一种很典型的形式。因为鱼是先民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鱼类和配偶和婚姻之间也有某种密切的关联。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其实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和象征,其依据正是源于鱼类的繁殖功能。【7】因为鱼类繁殖功能强,并且鱼类多子,先民就把鱼类作为生殖崇拜对象,也反映了他们希望种族繁衍兴盛的美好祈愿。如《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这里以捕鱼比喻求偶,本来设渔网是想捕条大鱼,也就是说想找到自己心爱的男子,谁不想却捕到一只癞蛤蟆。讽刺了卫宣公抢占儿媳妇的丑事。
《邶风·谷风》描绘女子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的凄惨之境: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诗中“梁”,捕鱼水坝。“笱”,捕鱼竹笼。诗中告诫丈夫,既然你幸福地再次缔结婚姻,就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表明了和丈夫一刀两断的决心,不希望和丈夫再成鱼水之欢。
《卫风·硕人》的最后一章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罛”,大的鱼网。“濊濊”,撒网入水声。滚滚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张开大大的渔网抛向河中,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伴随着鱣鱼鲔鱼纷纷入网,鱼尾击水的唰唰声,简直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还有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欢喜的婚庆场面。其中撒网捕鱼象征求偶和婚配,鱼儿入网象征男女爱情的和谐美满。
《诗经》是商周时期先民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咏唱,探析邶、鄘、卫三风中的地域文化,从史文化角度来解读商周文化的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中原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从而为正确把握邶、鄘、卫三风诗旨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67.
【2】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48.
【3】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1.
【4】吕不韦编,张玉春译注.吕氏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3:203.
【5】闻一多:《释桑》,《闻一多全集》第10卷《语言文字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54.
【6】闻一多.神话与诗【A】.闻一多全集【C].上海:三联书店,1982:98.
【7】闻一多:《说鱼》,《闻一多全集》第3册《诗经编(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33.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新乡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