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中国抢“遗产”?

2014-05-26陶短房

商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泡菜遗产申报

陶短房

日前韩国国土海洋部宣布,在听取专家意见后,决定将暖炕当作最新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些韩国媒体援引韩方专家的话,称暖炕技术是“传统住宅建设技术中唯一流传至今使用的技术”,并将当今流行的地热采暖技术“认祖归宗”。由于韩国一些报道援引相关人士称,中国也会认为暖炕技术属于自己,因此“从抢先的原则韩国必须加快申遗速度”。这不免又让人联想起近10多年来真真假假的“中韩申遗之争”。

世界文化遗产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规定,“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自2001年至今,原则上每两年申报一次,每个国家每次仅能申报一项,但实际上执行并不严格。

韩国就是典型“破例”:13年间倘按前述“规矩”,韩国最多可申报7项世界文化遗产,且还不一定都能获批,但实际上这13年间,仅获批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韩国项目,就有16项之多。

由于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许多礼仪、典范和习俗都源于中国,又存在不少相互输出、共同发展的文化遗产,因此这16项“申遗”中,许多都和中国有某种程度的渊源。如韩国最早申遗成功的“宫廷宗庙祭祀礼乐”(2001年),实际上是在“藩属文化”期间,中国明代帝王向受“郡王”封号的朝鲜王室颁赐的,被东亚文化圈公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宫廷祭祀礼仪传统;2005年中遗成功的“江陵端午祭”系以“节庆”名目申请,而这个“节庆”的源流,则是中国古老的端午节习俗,端午祭“申遗”成功被中韩部分媒体和网络哄炒,一度引发“屈原变成韩国人”的一片惊呼;2013年韩国高调推出的重点中遗项目一一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则被部分中国媒体、网民百般调侃,认为是“把中国人的泡菜也据为己有”;此次的暖炕,自然也免不了这个俗。

当然,有些中韩网民、甚至部分媒体争抢对掐得不亦乐乎的“申遗”,最终被证明不过是以讹传讹,如“风水”、“韩(中)医”、“春节”、“汉字”等都是如此,这些有的不过是韩国某些协会或学者个人的一厢情愿,被媒体或网络片面炒作放大,有的则是无中生有,是好事的两国网友故意捏造出来“吸引眼球”和“聚集口水”的。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将“中遗”当作文化产业和“摇钱树”来开发,几乎从第一次“申遗”起,这一思路就贯彻始终,这种思路表现到“中韩中遗之争”中,一方面会显得“牵强附会”,另一方面则不免给人以“惟恐不闹大”的感觉一不管争的结果如何,这样做在客观上都会让“申遗”项目名声大噪,吸引更多关注和人气,而这本来就是韩国申遗的根本目的。

其实,ICH的“申遗”意在保护,并非给予申请方“独家专利”,且既鼓励多国联合申报,也不反对一国申报后其它国家补充申报,如韩国2010年中报的“海东青训鹰”,联合申报国多这11个且申报成功,中国本身也有和他国联合申报成功的先例。

中韩两个近邻间文化源流相近,历史上相互学习、交替输出输入提高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如占据中国“四大发明”半壁江山的造纸术和活字技术,就曾在发展中和韩国的高丽纸、铅活字技术相互印证、反复糅合、共同提高,被视作东方瑰宝的扇子,也系先从中国向韩国输出团扇,又从韩国向中国输出改良品种一一折纸扇的“重叠发明”,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上ICH原本就不是“争专利”、“抢正统”的项目,而是侧重于保护,两国民间为“中遗”掐得口水横飞,原本并无意义。但正因为“申遗”在中韩间,一开始便被架上“商业开发”的战车,加上民族自尊心的膨胀和对撞,网络的助推效应,目前这种“蚂蚁打架”般的“中韩申遗混战”,便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被反复翻炒起来,且短时间内恐无了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泡菜遗产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遗产怎么分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千万遗产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