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思想解放之路
2014-05-26
2014年,青岛迎来了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的三十周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改革开放离不开广邀四方宾客、广纳外部声音,十年如此,三十年亦如此,思想解放不会有穷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进步,都是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如果说1978年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使我国的政治生活从此与理性、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终结了“个人崇拜”的历史,那么1992年2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大潮,则带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潮,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崇拜”,使我国的经济生活开始以同样的姿态和笑容与世界共舞。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思想解放的潮流迅速涌动在全国各地。青岛市委决定从1992年5月开始,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集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6000人大会:一个新的起点
1992年5月4日,在坐落于汇泉广场的青岛市体育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召开了,这次后来被称为“6000人大会”的会议,主要议题便是“对外开放”。
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本应深得风气之先,但在当时,青岛对外开放的脚步与中央、省委的要求相比,与广州、大连等沿海开放的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也正因如此,青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的领导同志,曾担任过市领导的部分老同志,中央、省驻青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各单位副处以上干部,各市区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及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负责同志,全市基层独立单位的负责同志等共6000多人齐聚一堂,就怎样扩大开放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时任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孔心田回忆:“会上,市委领导同志介绍了赴大连和广东学习考察的情况。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长俞正声分析了青岛产生差距的原因,他说:‘我们的思想不如人家解放,胆子不如人家大,闯劲不如人家足,效率不如人家高。”
在会上,俞正声分析了青岛的优势,强调要有一个与加快对外开放相适应的良好精神状态,指出青岛的对外开放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全国、全省,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展外引内联,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力争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真正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
1992年,正是“八五”时期,也是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次会议上,俞正声重点部署了青岛市产业布局的思路:以“一园二区三线”为重点,展开布局,全面启动,整体开放。“一园”就是高科技工业园;“二区”就是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设立建好保税区;“三线”就是烟青、济青、环海三条公路,建设一批招商小区。采用开发区的政策,集中兴办“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和创汇农业。
6000人大会让全市干部群众看到了青岛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的差距,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工作着力点、奋斗目标;全面领会了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思想解放大讨论:要敢于承认差距
从1992年5月开始,到1992年12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前,青岛市集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青岛实际,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抓起,重点解决“满”、“懒”、“软”的问题。
“满”的思想便是满足于已有成绩,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躺在优势上睡大觉”。“懒”的思想主要是指思想懒,满足于上情下达,照抄照搬,不善于在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软”的思想是指“怕”字当头,改革开放怕担风险,解决矛盾怕负责任。
在大讨论中,从市委常委到各级领导班子,都专门召开了学习讨论会、民主生活会,摆问题、找差距,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改革开放的一些思想观念问题。孔心田带领青岛市委宣传部的处室负责人赴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学习考察,这些城市飞速发展的形势对宣传干部们触动很大,大家认为,这次考察和讨论对推动大胆地解放思想,破除宣传干部多年来形成旧的职业习惯,努力为改革开放服务、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配合好解放思想大讨论,1992年,青岛市委宣传部举办了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培训班,为全市培训骨干400多人,印发10万余字的宣讲辅导材料。市委讲师团深入基层40多个单位,作了160余项辅导,听众达7000余人次。
当时,青岛罐头食品厂转让给外商经营、青岛毛纺厂破产,都给企业干部职工带来一定冲击。社会普遍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比较模糊,体制的改革面临着思想上重重的阻碍,1993年,青岛市委宣传部在全市企业中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教育,向基层提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读本》7000余册、录音(像)带200余盘,适时召开了市场经济知识教育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青岛橡胶六厂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教育的经验,在企业中引起较大反响,获得好评。后来,中宣部将该厂选为全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代表并作典型发言。
通过清理“左”的影响和解决“满、懒、软”等问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为进一步加快青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一些重大措施方案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开放十年:思想解放未有穷期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邓小平同志的话语开启了青岛崭新的历史篇章,1984年5月4日,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94年4月,在国务院批准青岛为沿海开放城市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我们邀请了中央新闻媒体和其他13个沿海开放城市新闻媒体的记者组成的‘开放十年看青岛新闻采访团来青采访,中央、省驻青新闻记者组成分团配合活动。我们也组织本市的新闻记者到其他沿海开放城市采访报道,引导全市人民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孔心田回忆说。
俞正声亲自会见了采访团,介绍了青岛开放的基本情况和青岛未来发展的前景,并就上海与青岛如何加强联系、在环渤海经济中青岛与天津联动、青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难点、市领导机关东迁、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解放日报、天津日报、大连日报、广州电视台、温州日报等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
青岛市委宣传部还专门安排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了老企业嫁接改造、外经外贸、外商投资、乡镇企业利用外资等方面的情况,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为期一周的采访团行程结束时,青岛的新闻记者与采访团部分成员进行了交流,青岛日报以“沿海开放城市记者看青岛”为标题,刊登了上海、大连、广州、宁波、温州、南通等城市的新闻记者对青岛的看法和感受。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青岛市委宣传部承担着向外界展示青岛改革开放成果、树立青岛形象的重任,据统计,1994年全年,市委宣传部共接待国内外记者400多人次,对外发稿2000多件,先后在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上组织了“开放的青岛”系列报道,连续发表专题文章30篇。与山东电视台、市外企协会合作拍了12部“海外人在青岛”电视专题片,通过十位外商在青岛工作、生活的情况和体会,对外宣传介绍青岛投资环境,中央、山东电视台卫星节目和美国华语电视台都播出了这部电视片。在《中国日报》上组织青岛宣传专题系列报道,连续刊登15篇介绍青岛对外开放成就的专题文章。在《人民中国》(日文版),组织了青岛交通旅游专题介绍;在美国电视台举办中国青岛电视周展播,每天用3分钟介绍青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经贸世界杂志合作,编印了《中国开放带·青岛》大型画册。
通过“改革开放十年看青岛”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有力地向外宣传推介了青岛改革开放十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向外展示了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青岛。
2014年,青岛迎来了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的三十周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改革开放离不开广邀四方宾客、广纳外部声音,十年如此,三十年亦如此,思想解放不会有穷期。
(本刊记者综合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