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课堂:中国最高层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当学生
2014-05-26陈无诤
陈无诤
公开报道显示,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则是33次;截至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已进行了10次集体学习,其中第9次则第一次把课堂搬出了中南海,设在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亲自做了10次集体学习的“主持人”。
怀仁堂,是中南海内主要建筑之一,原为仪銮殿旧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仁堂也经常举行重大的政治会议。习近平担任“主持人”的“教室”,就设在怀仁堂的一个会议室内。“课桌”是由几圈同心椭圆形的桌子围绕而成。多数情况下,听讲人数约有五六十位。“学生”按由外向里、由后到前顺序,依次是各部委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
总书记坐在最内圈的前头,讲课专家则在其对面。在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主讲人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郝吉明,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伟。而此前,已有约150位老师走进中南海,给包括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课。
郝吉明和孟伟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知名的大气环境专家,郝吉明反复呼吁:“中国PM2.5的浓度全球最高,蓝天离我们究竟有多远?”面对全国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他强调说,减排才是硬道理,我国《大气法》修订“势在必行”。“在生态和环保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该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本期学习的主题,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甚至有些严苛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集体学习有了一些创新——强调自学和互相学习。在其已经进行的10次集体学习中,有两次都是自学。第一次是2012年11月17日,主题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第二次是2013年6月25日,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而在其他的几次集体学习中,主题也各不相同。2012年12月31日第二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主讲人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向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一鸣。
习近平表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随后的几次集体学习,则又更进一步,核心聚焦于转型中国当下的热点问题——外交、法治、反腐、海洋发展、科技、住房等——主题分别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等。
主讲人的队伍也越发庞大。第3次集体学习时,增加为三个“讲师”:国务委员,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海协会会长,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到了第4次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集体学习中,“讲师”增加到5位,而且几乎都是中国司法界的高官——诸如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泽君、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
而在2013年4月19日的“反腐”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更是居安思危,告诫大家要牢记“蠢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在2013年的7月30日第8次集体学习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高之国就中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9月30日的第9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课堂第一次搬出中南海,在中关村进行,地点的选择与学习的主题十分贴近。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13年10月29日的第10次集体学习,主题聚焦一个热点问题,即“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摘自《时代邮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