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写生的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2014-05-26陈朝生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彩画家风景

陈朝生

广东普宁市人,1993年获广州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07--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广东省高校水彩学术委员会委员。

这个题目中的“景”有风景、景物的意思,如《醉翁亭记》中的“四时之景不同”,即指风景、景致的含义。而“象”在这里就不仅是描述样子和形状了,除了物象和景象的词义,似乎从“视象”的层面更容易领会它所包含的深层内容与精神。

“视象”即光或色彩剌激停止作用后,在大脑中暂留或浮现的印象与相呼应的图像。在色彩学中我们常常了解到关于“视象”的知识,如同时反应中的补色现象。当然“视象”告诉人们的不是一种僵化的条件反射和格式化的视觉反应。美学家对翻译家“视象”的著述便能使我们体会到“视象”的魅力与重要性。如果译者在“诗视象”中传递的只是具体的内容和信息,缺乏其想象以及意境美的“视象”挖掘与再创造,就不能很好地传达出原诗歌的内容、情趣,这会使我们对“视象”的研究失去其实质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景”与“象”的关系。“景”是直观的景物再现和对自然的感官描述,“象”是由景而触发的个人视象和心境映像的体现。前者是对大自然形态与光色的感知和判断;后者是由景到人,再由人到景(升华了的景),情景交融,并在艺术家内心酝酿、蜕变而生发的,具有一定情感价值和思想内涵的心象流露与“视象”的自觉呈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美国现实主义水彩大家怀斯说他的写实水彩是抽象作品。这说明画家在“视象”的载体中已探求到景或人物之外更纯粹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容,而不是停留在对景的再现与单纯的技术演练上。正如他评论自己时所说:“我的作品在写实中有个人的幻想,有一种可以称之为抽象的激动。”马蒂斯也对他的作品说:“我画的是作品中的女人体,而不是模特。”这充满幻想的激动和自由灵动的女人体便是画家锤炼并营造出来的具有艺术家情感价值与品质追求的“视象”作品。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说的一句话更令人佩服艺术家对景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自站在夜空下,他听到地球转动的声音”。这声音就是自然景象在艺术家心灵深处造化而幻化出的活的、音乐般的“视象”景观。

对景物与视象的解读,强调的是写生中的创造精神与创作表现的源头问题,问题的追究可以让我们明白并树立起更为积极进取的写生态度与自主探索的信心。“景”与“象”不是互相孤立,“象”是对真实的“景”的重新发现,“景”是艺术家视象与心象建构和创造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景”是在自然中蕴藏着抽象的艺术法则,如造型、光色和空间等对比与韵律,“象”在抽象的视觉图象中揭示和反映着自然界的成长规律与生命态势。

日本风景画大师东山魁夷一生热爱旅游和风景画创作,从他早期的北欧风景画创作到扎根日本乡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风景写生与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具有东方传统和现代精神的风格语言。我想当画家离开对景的感受和全身心的投入与热爱,也就缺失了与风景相呼应、与自然相交融的创作基础。唐月梅在《东山魁夷的世界—与风景对话》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创作心境的:“作为日本风景画家,他首先感受到自然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他作画都是紧紧把握住自然生命的律动,获得心灵的感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的心相通,并将对自然的感动作为其创作的感情基础,从而发现美的存在。”

风景写生无疑是绘画初学者或专业画家亲密接触大自然,获得表现激情和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写生的过程能否摆脱按图索骥的技术套路和被动描摹的写生惰性,让写生中对技法的发挥和锤炼与艺术情感的体验自始至终融为一体,那么对“景”与“象”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姿态与自我发现的探求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从怀斯、马蒂斯到东山魁夷的作品,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古典画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诠释的也是写生中对景象的生命气息和力量感的领悟与“视象”意境美的自由抒写和创造发挥的重要性。

数码时代的“景”与“象”

在相机代替速写本的今天,利用照片画风景的弊端在哪呢?有一位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倍感写生现场的鲜活和珍贵。他说:“一阵风吹过,会影响你画一条线条或一块颜色的,而当你躲在室内画图片上的风景时,是永远不会有风向你吹来的感觉的。”当然,利用图片创作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图片对艺术家来讲只是提供参考与启发,把图片当作符号与工具的图像时代,图片的运用和意义已超越图片本身,成为当代艺术家思想表达的精神载体与语言符号了。缺乏写生能力而滥用图片的问题,反映的是画家表达能力和审美层面的不足。一个绘画表达能力强的画家,他画图片会画得像写生一样生动感人,而绘画基础薄弱、审美修养较低的人就是画写生,也会画得像拷贝照片一样呆板乏味。说到底,“景”的存在与画家主动表达“象”的深度和力度离不开视觉语言的训练,也离不开审美品质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积淀。中国两位水彩写生大师李铁夫和王肇民的经典作品和写生创作所达到的高度,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更深的启示和对于“景”与“象”的思考。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彩画家风景
徐惠水彩作品九则
酷炫小画家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与水彩对话
水彩城市剪影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