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诗意现实主义的神秘乐章
2014-05-26苏也
小女孩儿的手伸出车窗,蓝色的塑料糖纸在风中被吹得沙沙响;年轻的少年目睹了这场车祸的发生,在草地里捡到了十字架项链;她在医院里醒来,孤身一人,在柔软的棉被里,茱莉一边流泪一边偷看丈夫和女儿的葬礼;幽兰的房间里,美丽迷幻的蓝色水晶吊灯是她唯一在乎的事物,那蓝光似乎正预示着什么;在巨大的交响乐中,她合上眼,黑暗的画面里隐喻着令人窒息的情绪。
郎西埃曾在讨论批判性艺术时提到过现代美学的四大特质,其中之一是“神秘”。神秘,作为象征主义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自马拉美时代以来,就被广泛地运用于对美学体系里因果关系和异质联系的解释当中。尤其是对于电影这个相对年轻的艺术门类来说,它从产生的本质上看来便是神秘力量的具象结果。光影游戏,捕捉真实,定格时间。按照郎西埃自己的定义:电影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技术,而是神秘。
《蓝》就是一部神秘的电影。作为一部艺术风格极为明显的作品,《蓝》用光影声像这个神秘的媒介表达了一种导演对于反思现实的忧愁。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神秘的,女主人公茱莉的情绪是神秘的,幽兰色调和有力交响乐编织出的叙事氛围也是神秘的。导演用深沉的语调和精致的细节讲述着一个现实主义的人性困境。在观众充满好奇地在神秘氛围里探险时,电影借助形式美的巨大力量,透过金属镜头和机械运转的细小缝隙,克制地刺探着人性深处一块异常脆弱的部分。在一种神秘的窥视环境里,水晶吊灯和茱莉双眸里反复地映射出一片片蓝色的光斑,那块块光斑是神秘的隐喻,也是神秘的体现。
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可大致上分为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类。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影的叙述功能:是要批判反思现实,还是要描摹视觉想象。然而,以《蓝》为代表的“红白蓝”三部曲似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打破了这种对于电影的简单分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曲在电影风格上的突出表现已经让它的叙述形式成为了思想内容的一部分。三色曲在形式主义上的极力创造和巨大深意已经成就了一个电影视觉表达力的高峰。导演对于三种颜色的理解和阐释不仅仅在画面布局、摄影灯光、服装道具上都有所体现,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红白蓝”的解读与反思更突出地体现在电影气质的营造上。这三部作品都在试图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法,通过大面积的情绪色彩的运用向观众表达导演对于人类生活本真里一些基础元素的思考,比如死亡、依赖、欲望、平等观念、宗教理想等等。除此之外,这三部作品对于人物心理的细微刻画,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使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在题材上不可能被划出现实主义的范畴。
淋漓尽致的艺术处理使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覆盖上了形式主义的大色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宽广无边的海滩,此时此刻,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日落。醉人的余辉把海天相接处的空气点燃,夕阳的火舌炙热而贪婪地舔噬着光线覆盖的一切。码头上停靠的船舶,夹板上搬运货物的水手,在沙滩上亲热的情侣,在浅滩里嬉戏的孩子和小狗,一切的一切,都被这日夜更替时的壮美景象披上了金色的羽翼。万物生灵呼之欲出,一副被金色包裹着的画面爆发出令人激动的巨大能量。日出日落,昼夜更替,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日常,更为自然,更为平淡,更为现实主义的了。但就在这种日复一日,平平淡淡的生活点滴里,蕴含着最让人们感动的细节。红白蓝三部曲就是在用电影语言描绘着这样一种潜藏于生命本身的伟大与复杂。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观众仿佛就身处在这样印象派的日落沙滩,这里浪漫、梦幻、美丽。但同时,巨大的色块凝结着浓郁的情绪,在音乐响起时发出如野兽派一般的深沉怒吼。于是,现实主义的反思落脚于生活自身,止于解读人性深处的忧思,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绘画式的浓墨重彩为三部曲营造出了诗意的表象环境。色彩成为了诗意现实主义视觉化的象征,色彩成为了诗意现实主义叙述中的角色。
在三部曲中,《蓝》在现实主义叙述的诗意性上展现得尤为突出。被蓝色充满的空荡房间,迷幻的蓝色水晶吊灯,幽兰寂寞的游泳池。蓝色,是忧郁的大海,是寂寥的夜空,是爱人的深眸,是情人的眼泪。蓝色是美丽,蓝色也是神秘,就像故事的女主角一样。
茱莉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和身为著名作曲家的爱人。在多天的昏迷之后她在医院醒来,只身一人,无依无靠。在被窝里,她通过小小的屏幕看着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悲痛和自责吞噬着她的身体和头脑。她在医院尝试吞药自杀,但后来放弃。回到家中,她进入到一个蓝色的空房间,带走了那个由无数片蓝色水晶制成的精致吊灯。在蓝色水晶吊灯美丽光斑的包围中,茱莉流露出惊诧,拒绝,愤怒,悲伤,绝望一系列痛苦的情绪。她决定卖掉过去的一切财产,甚至丢掉丈夫生前的手稿,放弃所有与回忆有关的事务,重新开始独自生活。
但是,这并不是一部讲述家庭悲剧之后女性独立自强的电影。茱莉独自开始的新生活只有一项内容,那就是等死。她心如死灰,拒绝回忆,拒绝新的感情,拒绝与人交往。但是在独居的封闭日子里,她还是无法抗拒地被生活本身和陌生人所打扰,死水一般的心情也终于产生了一丝波澜。终于,在一次帮助落难妓女的时候,茱莉偶然地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丈夫的报道。她才恍然发现自己的前男友,也是丈夫的助手正在整理丈夫生前的创作,并计划完成他没能实现的《欧盟协奏曲》。同时茱莉也透过镜头得知了丈夫生前交往多年的情人,随后还发现了丈夫情人肚子里的小孩。顿时,茱莉意识到丈夫的血液生命和艺术事业都没有完全消逝,她又找回了一丝活下去的生命意义。结尾时,茱莉把过去的房子和家产送给了丈夫的情人和她腹中的骨肉,自己也加入到男友完成《欧盟协奏曲》的事业中。电影在高昂的交响乐中结束,画面上出现的所有人物像车窗外的风景一般排列有序的闪过:逝者已逝,生者继续。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类似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但是本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并不是在宣扬克服悲痛或是重拾希望,而是在描绘一种潜存于每个人心底的蓝,并且试图反思这种蓝在个体生命中的存在意义。
那么,这种神秘而诗意的蓝究竟是什么呢?endprint
在色彩心理学中,蓝色代表了忧郁。这点在电影里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在刷满蓝色墙壁的空荡房间里,丧夫丧子的茱莉被忧郁和痛苦完全包围;在蓝色水晶吊灯的光影里,茱莉看到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在深蓝色的游泳池里,茱莉把自己憋到窒息的边沿试图逃脱由于忧郁而带来的压抑。每当苦痛袭来,茱莉都会选择让自己淹没在蔚蓝的泳池里。水是生命的象征,也是苦涩的大海。她让自己的哭泣融入一湾蓝色的池水,让个人的悲伤寂寞地消逝在忧郁的汪洋。通过这些典型性的画面,观众可以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导演营造的人物心理世界。在那个深蓝色调的空间范畴里,所有的物件,场景,行为,都是茱莉忧郁心情的具象体现。
然而,直到电影结束,导演也没有交代那个神秘的蓝色房间和美丽的蓝色水晶灯到底意味着什么。蓝色水晶作为整个电影贯穿始终的关键信物就像一个谜语一样永远的存在于那个茱莉的深蓝世界里。也许,蓝色正是女主人茱莉最爱的颜色,所以丈夫才在家中为她设计保留了一个蓝色的房间,并送给她昂贵的、独一无二的蓝色水晶灯;也许,蓝色其实是茱莉丈夫最爱的颜色,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而水晶灯正是茱莉亲手制作并送给丈夫的礼物;又或许,蓝色是他们唯一的宝贝女儿最爱的颜色,而蓝色房间和蓝色水晶灯都是父母送给他们的小天使的永恒财富。每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这个谜面给出自己复合逻辑的解释,然而答案具体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看出,蓝色房间和蓝色水晶都代表了过去的生活,逝去的亲人。
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中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那年一起看过的大海,曾经一起听过的音乐,过去一同建立的家庭,都有可能因为现在的不复存在而让人们心怀感伤。正所谓,物是人非,不过如此吧。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他自己创造的电影语言,让蓝色代表了普通人情感里的这种忧郁感伤和无法忘怀。这种电影语言在编织紧凑的叙述环境里显得悠长而凝重。在表达人物内心苦痛的时候,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一种极为婉转,十分克制的手法。我们没有看到茱莉对着镜头红肿流泪的双眼和歇斯底里地嚎叫;但当她反复地在深蓝色的池水里独自游泳时,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她脸上的水珠都是伤心的眼泪。人物不需要语言,肢体不需要夸张的动作,氛围上不需要煽情的音乐,电影在烘托和表达情感时只需要向观众展示那一片铺天盖地的深蓝,这就够了。
本雅明在论电影时说过:“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镜头赋予了人类捕捉时间的能力,提供了将瞬间变永恒的可能。当人们在视觉世界里察觉到与自身感知相同的信息时,生理上便会产生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信息瞬间结合发生的化学反应就仿佛是一道电流穿过身体,给人们留下“惊颤式”的感知。本雅明的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那看似神秘的美学特质。尤其是在《蓝》中,主要推动叙事功能的因素的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事物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而这种惊颤式感知的具体视觉表现也就是电影中蓝色的第二层意义。它既体现在茱莉自身的心情变化上,也体现在观众对蓝这一意向的理解上。
当茱莉在皮包中翻出女儿曾经吃过的蓝色棒棒糖时,电影画面突然进入一片黑暗,与此同时耳边响起巨大的交响乐,视觉与听觉的快速变化使得观众为之一惊。而当青年将他在车祸现场找到的十字架项链交还给茱莉时,电影画面的空白和巨大交响乐的组合又再次出现在茱莉目光触碰到项链的那一瞬间。无边无际的黑色加上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仿佛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茱莉死水一般的心情。这种画面上的“Blank”既为电影手法里的“空白格”,配上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使得这个瞬间与电影叙事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空白格还多次在电影里出现:例如,茱莉在与丈夫的情人见面之后,她又来到深蓝色的泳池里游泳,在她冒出水面拼命吸气的瞬间,电影画面再次进入黑暗,情绪又突然被交响乐点燃。这种空白格的运用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惊颤式感知”的电影语言表达。黑色的视觉空镜头象征着脑海里的一片空白,意味着听觉里的绝对真空,内容上代表了如漆黑宇宙一般的无穷无尽。同时,背景音乐的巨大交响曲映射了身为作曲家的亡夫对茱莉不可磨灭的记忆,以及由于那些记忆带来的现实痛苦。视觉上的一片黑暗似乎表示着无限空白与一无所有,但什么都没有展现也暗示了人物内心里闪过的其实是无法用具体画面表现的、关于曾经的一切的一切;而这一刻听觉上的轰鸣与震颤则表明了茱莉对于丈夫那如洪水一般的思念,激烈的情感带来复杂的思绪,归结为眼下生不如死的痛苦。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巨大反差制造出如雷电一般突兀的光影声效反应。导演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茱莉在看到有关过去记忆的事物时产生的巨大的“惊颤式的感知”,而她这种翻江倒海的感知也通过电影的画面与音效直接地传达给了每一个观众。
过去的爱和记忆像火一样汹涌,而如今失去所有的痛苦像冰刀一样直插心脏。这种惊颤式的感知,这种巨大的情绪波动被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极为克制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电影空白格取代了人物的歇斯底里,取代了对白的简单粗暴,最深沉的情绪都凝结在了视觉的一片黑暗和围绕在四周的激昂音乐里。观众没有看到茱莉崩溃的哭喊,却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她真切的苦痛,也在激烈的音乐里感受到了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共鸣。
出生于华沙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是专业的纪录片导演,然而纪录片的局限性使他最终走向了故事片的创作道路。他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摄影机前消失”。就仿佛是在真实生活中,人们永远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都会把房门关上。所以说,最真实而动人的感情都是封闭的,人们的情绪都是私密的,激烈的情感表达都是受到压抑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准确地看到这一点,并把对人类情感的理解直接运用在他的电影表现手法之中。在《蓝》中,空白格手法的运用就是体现了导演对于人类私人情感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苦痛的深层理解,以及对于这种蓝一般的“惊颤式感知”的诗意表现。endprint
实际上,“红白蓝”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上表达了一种导演对于人类精神世界永恒困惑的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而他的悲观也就来源于这种深刻的怀疑与反思,以及在这种反思时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于是,这又引出关于蓝色的第三层解读。
考虑到三色曲的法语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红白蓝”三部电影探讨的核心哲学,实际上是这三种颜色在法国国旗上所对应象征“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宏大的概念。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形而上的角度出发,而是着眼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着重观察人作为一个个体时在私人生活里对于这些宏大概念的实用价值。
于是,在“红白蓝”的法兰西精神里,或是更宽泛的人类文明里,蓝色象征了“自由”。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朱莉在失去家庭的同时,也失去了与家庭观念相伴的一切社会义务与责任。她不再是母亲,不再是妻子。她只剩她自己,她只有她自己。她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最“自由”的个体。然而,这种自由是不快乐的,是痛苦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深蓝色的无情冷色调,向我们展示了随着这种因为自由而生的情感束缚。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探讨的不再是自由本身,而是在思考自由的缺失。如朱莉一样的平凡个体被人类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她的自由之身因为爱的逝去而无法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自由。自由为何?自由何在?自由是否就意味着生命里没有东西可以再失去?人们的爱到底是铸造心的牢笼还是换取心的自由?“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在现代生活意识形态里常常出现的漂亮字眼是否具备至高无上的存在价值?或者说,他们是否会真真正正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呢?可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电影里,通过“红白蓝”三种颜色所隐喻的,就是这三个诱人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以及对其存在意义的反思。
电影里,蓝色的光透过水晶灯的反射闪耀在朱莉美丽的脸庞上,渗透着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散发出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而电影中反复映照在朱莉双眸和脸颊上的蓝色光斑就是那残忍而忧郁的美。这突兀晃动的光芒即是人类神秘的情感,生命内心的颤抖,对外界惊颤式的反应。这种诗意现实主义的表达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独特之处,也是他电影的神秘魅力所在。同时,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发生化学感应与情感传递的媒介。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创作时,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时,也就是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实际上是被自己感动了。电影中的茱莉被一种奇异的情感反应,一种无法抗拒的、无处不在的蓝主导着自己的生命;而那班驳的光影,那闪动的蓝色波纹也深深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里最隐秘的地方。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郁会长久地存在,一种闪电般明亮的感触时常会随着心灵的颤抖而浮现,大概,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就是蓝。
苏也,生于中国武汉,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