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复习课不再枯燥

2014-05-26黄晓静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同学

黄晓静

如果说新课的最大特点是传授知识,那么复习课则是巩固强化知识。因此,提到复习课,多数人会感觉枯燥无味。那么如何摆脱枯燥,让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

文言文是中招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所以本人格外重视,力争夯实基础,人人过关。但考虑到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小组量化积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其畏难情绪。

面对一篇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有的放矢:课文的背诵,默写,课下注釋的记忆,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把任务具体化到事先分配好的各个学习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对照学习目标,不翻书,凭以往自己的积累依次解决,完成目标。然后各组组长总结本组学习情况,提出疑难之处,向其他小组求助。疑难问题提得好,有代表性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多的小组都将得到加分。本环节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如《小石潭记》一课的复习,第二小组本是班里实力较强的小组,但在背诵课文中却接连出错,这让他们认清了自己的能力,避免眼高手低。接着进入“速记牢记”阶段,各组成员根据自己前一环节的具体表现,有重点地背诵课文以及课下注释、巩固文中的笔记,记忆、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最后是题目反馈,利用精选出来的历年中考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所做题目正确率高,主动给同学讲解难题的小组或个人加分。如《马说》一文与《北史·孝行传·张元》中的片段节选做比较阅读,其中一题要求翻译“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能动”。林宝洋同学根据积累迅速答出“为……所”是固定结构,是“被”的意思,该句译为“(他的)叔父被蛇咬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为小组勇夺积分。各学习小组凭实力竞争得分,优胜劣汰,周周总结,奖罚分明。

二、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拔高,指引正确方向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其中的引导者。在以上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不甘人后,但他们毕竟是学生,受智力、理解能力、阅历等的限制,对问题的认识难免存在偏差。教师要适时纠正暴露出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例如《岳阳楼记》一课,学生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理解不够透彻。一部分同学认为该句就是本文的中心句,以至于以讹传讹,误导了大家。涉及到此,教师自然要联系整篇文章仔细梳理作者的思路:作“记”的缘由,描写岳阳楼阴晴之时的景色及文人骚客的感触,在此基础上得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误以为是反问句式,以致在该句的赏析一题中出错。我耐心细致地告诉学生,要准确理解诗句,首先应从诗句本身的含义入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没有人,我也不例外。)我愿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史册。”这是自问自答,明显是设问。学生误解消除,自然记得牢固。

三、运用教师智慧,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为了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安排、所用教法也并非一成不变,按照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防止其产生厌倦心理。复习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学生大多反映课文太长,难背,当时老师不曾做硬性要求。我听出学生是在找借口,便装出信以为真的样子:“是嘛,那这节课咱就歇歇。”一些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存不住气,嚷道“老师,那怎么能行,这可是中招必考篇目啊!”“是啊,可怎么办呢?要不然老师即兴表演一下,要是有背错的地方,任凭大家处置!”“好!”学生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竖直耳朵,瞪大眼睛,分明想置我于死地。怎奈我“身手不凡”,让他们无机可乘。听完我准确无误地背诵,全班立刻举起课本,狂背不已。教师的示范做完,影响不说自明。

一次体育课后,正赶上是语文课。班里的学生在十几圈长跑之后,早已筋疲力尽。看到大家累得瘫倒在桌子上,我灵机一动:“不如我给大家唱只歌解解乏!”学生纷纷点头。“不过,我的歌可不能白听,你们要猜猜唱的是什么?”一曲终了,同学们直起身,“老师,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嗯,回答正确,加十分!”大家开心地笑了,我也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课诗词曲的复习。

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话精辟,实为千古名言。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也有不懂不会的时候。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遇到不会的问题,就承认自己知识不足,教师更应如此。《论语》相关的“中考演练”有这样一道题目: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可以一战 C 可以调素琴 D 皆以美于徐公。我一直认为“可以为师矣”中“以……为”译作“把……作为”,如此一来,四个答案筛选过来,根本没有正确答案。正当我犹豫不决,不知怎么收场的时候,学生刘东岳站起来“老师,我是这样看的‘以……为也可以译‘凭借……作为这样选项B与例句 用法相同。”听完他的分析,我恍然大悟。怪自己把知识理解得太死板,未能灵活运用。真是惭愧!“东岳,你真是我的一题之师啊!”我真诚地说。班里的学生不仅没有因此轻视我,反而说我直率坦诚,真真是教学相长呀!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复习的方式,一方面我自己上起课来轻车熟路,能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清二楚,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让复习课不再枯燥,我愿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乐此不疲!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同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