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
2014-05-26范庆
范庆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自觉、自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1.建立“平等、理解、双向”师生关系。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小学阶段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空间。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还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说话的空间。探讨问题时,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學习。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必须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去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去无所顾忌地思考探索,去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因此,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我们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架子做学生的朋友,用亲切的动作、神态、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去思维。这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建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学生又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但是,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为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扣住这一要素,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身上出现错误是很自然的现象,教育他们不仅不能互相轻视或嘲讽,还要学会尊重别人,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处处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时时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团结合作,主动帮助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能主动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体会到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产生自豪感、上进心,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一颗博爱心,面向全体,承认差异;二是要有宽容心,要理性对待那些惹事生非、调皮捣蛋、撒谎成性、好做小动作的学生,要用符合儿童心理的科学方法去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完善自我;三是必须有耐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辅导,力争使他们逐步前进,稳步提高。而且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学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反之,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学习情绪也低落,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感受不深,进步缓慢,学习效率低下。为此,在研究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习惯。即预习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独立作业习惯、探索研讨习惯、积累资料习惯。如针对预习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四会:一是会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或预习有关知识;二是会做学习记录、知识理解与否都要有明显的记号;三是会熟练运用工具书,进行相关联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和课外阅读;四是会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开展持久性学习活动。这几方面配合是否做到位,对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为此,调动身边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家长共同做好督导工作,定期联系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逐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日常工作中的细节和点滴做起,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