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4-05-26方剑英
方剑英
摘 要: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波动变化最大,且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初步的世界观,并且这个阶段也是他们情感认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本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教师自身、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语文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即情感教育上努力探索实践。
一、从教师自身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以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局面,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自主学习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做情感投入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努力运用经典课文中所包含的感情,来打动学生,激起他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情感,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打击时,也应该要努力做到不表现消极情绪影响学生。教师要从自身煽情,要动情,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
《荷叶 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冰心的诗《纸船》,并作引导:母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母爱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接着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诗句,一开始就让学生沉浸在感受母爱的氛围中。当然,要想让学生生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办法,在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时,教师先范读一部分,再指导学生朗读,分角色或男女生。通过自己的配乐范读和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让学生在柔和的音乐氛围的带动下,细细体味母亲那涓涓细流却又连绵不断的爱。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在赏析荷叶护莲的那幅情景时,我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在心中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并请同学上台来讲,与大家一起分享,进一步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
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凝结了无数文人先辈的智慧和心血,教材中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本身“情动于衷”的力作,无一不是凝结着深厚的情谊。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在其中。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认识到情,然后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从而寓情于“理”,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灵魂,吸收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
冰心的《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美的享受。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学中,将朗读与想象充分结合,在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思考美、延伸美,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让学生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舞蹈画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陶冶情操。其实很多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用来抒情言志而并不完全注重说理。
三、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丰富的方法把作品中的情感更好的,更生动的传达给学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描述性的精辟的语言来再现作者情感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教学方法上,具体可以体现在,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先声夺人”的感觉,创设一个美好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在讲授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入到话语中,要讲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配合适当的形体语言,使课堂讲授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渗透给学生。
比如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并回忆了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文中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其中鸡蛋络子还是我自制的),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情感培养是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把教材的最美的情感,用最合适的方式方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一兼论素质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2008 (3)
[2]韩改荣,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剑南文学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