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初探
2014-05-26毛录团
毛录团
摘 要:学语文,学做人。初中生诵读、欣赏古诗,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杜甫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获得感悟,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课堂教学;杜甫诗歌;思想启迪;德育教育
育人德为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诚然,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更应该发挥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这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本文仅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四首杜甫诗歌(《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和尝试。
一、品读杜甫,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既是最崇高的思想情感,又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觉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杜甫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个人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春望》一诗作于安史之乱之时,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了国破家亡、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面对长安春景,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此诗前四句写春望之景,诗人睹物伤怀;后四句抒春望之情,忧国思家之心跃然纸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国破之痛、离别之恨,诗人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可谓句句沉痛,字字珠玑,读来撼人心魄,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而当饱受了多年战乱流离之苦后突然听到叛军败战投降的喜讯,诗人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捷报传来诗人“涕泪满衣裳”,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又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又是“白日放歌须纵酒”。全诗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诗人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真挚的爱国情怀一览无遗。
看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一直不缺少精神内涵,古诗也不例外。教学这两首诗时,应该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从而受到实实在在的爱国教育。
二、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毋庸置疑,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更要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使之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写泰山的诗极多,但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泰山绵延数千里的雄浑气势。《望岳》一诗字里行间就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而丝毫看不到他科举落榜后消极颓废的情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蕴含在该结句中,可谓气势不凡,意境辽远。
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物质生活优裕,生活在蜜罐里,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束手无策、缺乏毅力,甚至逃避现实。而他们又正处于人生获取知识和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正好可以利用课文中这些生动的、“活”的教材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行德育教育:杜甫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正是我们青少年所不可或缺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一代,更应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战胜自己。
三、推己及人,唤起仁爱之心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坎坷的仕途,加上生活颠沛流离与贫苦,使他对家国不幸、人民疾苦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时的作品。茅屋难抵狂风暴雨的袭击,茅草为群童所盗,屋漏床湿,被冷似铁,长夜漫漫,诗人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然而,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的理想,并非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困苦处境,而是渴望有“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入住,“风雨不动安如山”,得以“俱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把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新时代的青少年,大部分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有些人自私自利、缺乏理想抱负、胸无大志。父母亲给予他们的一切,他们大多不以为意,抑或司空见惯,甚至认为是理所应当。他们不懂得感恩,更不必说“推已及人”。学习这首诗,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之心,势必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教学杜甫诗歌,应该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古诗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愿这样的引导和教育,能成为学生心中真正的“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的“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让学生受益终生。果能如此,则无愧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