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4-05-26徐展斌
徐展斌
摘要:本文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现状分析着手,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公共艺术实践体系和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保障体系三个角度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所有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艺术素养,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需求层次、知识构成等因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广泛参与,扩大覆盖面,提高受众群体,才能达到其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浙江师范大学着力构建并推行以课程、实践、保障“三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取得一定成效。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让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想象的教育活动。然而,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开放度和学生参与等方面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和学生的双重不重视。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学校开设课程更多趋向社会需求,提升就业率,大多数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仅在10门左右,导致学生无艺术课程可选。其次,迫于就业压力,学生也更倾向于选修专业类、考证类课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被大家所忽视,甚至出现“学校不愿开,学生不愿选”的局面。其次,教学内容单调,课程资源匮乏。目前,各地方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教学内容上过于单调,千篇一律,无法适应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导致学生不愿选艺术课程。同时,公共艺术教育教材较少,可以采用的教学课件数量有限,加上任课教师多由艺术类专业教师兼任,公共艺术课程常常被上成专业艺术类课程,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选修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又一原因。再次,教学环境封闭,教学形式单一。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只有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不例外。然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更多地局限在課堂,教学形式多采用在教室内听、讲,忽视了课外的艺术资源,教学环境封闭,教学形式单一,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艺术的魅力与活力,减少了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热爱程度。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受众群体为切入点,由面向艺术特长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公共艺术实践体系和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从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而非培养艺术家的高深专业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大学生,以普及为发展方向,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为基本任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加以建设,根据教学方法不同建设艺术理论课、艺术实践课和艺术社团活动课程,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建设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戏剧、书法等课程,确保课程数量充足,教学方法先进,采用限定选修的方式,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浙江师范大学以“三类型”课程为切入点,构建全面立体、层次分明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扩大普及面。滚动开设《音乐鉴赏》《陶艺》《话剧欣赏与排练》等艺术素养选修课程、艺术素养实训课程和艺术社团活动课程,构建“三类型”课程体系,突出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公共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是实践性科学,公共艺术教育只有更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达到其教学的目的。一方面,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使课外艺术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延展。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结合学校教育活动,经常性开展音乐节、美展、艺术设计大赛等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舞台,提供艺术熏陶的环境;组建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强化教师指导,打造艺术精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感受,领会艺术的精髓,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高度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实际。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基地、志愿活动、艺术展演等密切联系社会的艺术形式引导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将公共艺术教育融入社会舞台中去。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展示艺术教育成果,感受艺术的魅力,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精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强化与专家学者、专业院团、高校同行之间交流,共同提高艺术素养;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搭建、打造和开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新的发展平台。浙江师范大学多年来依靠艺术社团、艺术活动、艺术实践三个载体创新公共艺术实践体系,逐步发挥二三课堂在推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实践体系。共有包括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团浙师大分团、戏曲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等在内的30余个校级学生社团、50余个院级社团,保证了艺术活动的高参与度、高覆盖面。将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美展等作为年度常规性艺术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定期开展暑期“青春大舞台”活动,组织学生到城乡、企业、厂矿进行文艺会演,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每年参加孔子学院大春晚,巡演欧洲、非洲和美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多层面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组织和保障机制。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是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前提。作为高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设置,统筹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的教学组织协调工作,根据课内、课外艺术教育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从学校、学院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组织。浙江师范大学设有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下设若干教研室,由艺术教育委员会对全校公共艺术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公共艺术中心全面协调学校资源,统筹规划、安排校内外艺术课程及活动。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和学生教学班的组织管理模式,课外教育采用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社团联合会、艺术社团的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制定政策从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激励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从经费、设备、师资等各方面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此外,建立艺术社团学分制,为各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严格保证“一社团一教师”,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公共艺术师资队伍。
只有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扩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受众面,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才能实现其提升艺术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作用,才能实现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教体艺厅〔2006〕3号.
[3] 王增.公共艺术教育概述[J].美术大观,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