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都河之子》的创作思考

2014-05-26张婧

艺术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绸缎编导段落

为推动兵团文化繁荣发展,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兵团于2011年12月31日至2012年1月13日在乌鲁木齐举办了第七届文艺会演。《开都河之子》是此次文艺会演中兵团第二师《情系开都河》专场晚会的舞蹈作品之一,在展演中作品获得了非专业组优秀创作奖,后又在2012年兵团舞蹈大赛中获得了非专业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的成绩。笔者作为舞蹈作品的编导,将对创作过程进行阐述并展开思考。

1创作背景

作品题材是选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作品的编导因进校工作晚于故事的发生时间,在无意间通过学校的一本校册看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对这个故事展开了细致地了解。朱汉卿生前是华山中学高一(17)班的学生,2009年5月29日在博湖县一个水文观测点,一名倚靠在铁栏杆上的少女不慎落入湍急的河水中。危机时刻,正在岸边的朱汉卿立刻跃入水中。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奋力将落水女孩推向岸边后,他自己却被湍急的水流卷走了,当时他年仅16岁。编导还了解到事情过后,父母来到学校领取同学们早已收集好的朱汉卿同学的遗物,这时朱汉卿的同班同学自发地向朱妈妈送去鲜花,有很多同学都给朱妈妈写信安慰她,希望能代替朱汉卿同学来爱她。编导在了解故事后不仅对朱汉卿英勇救人的行为感到震撼,更为同学们之间的同窗情,同学对逝去孩子的母亲的关怀而感动。因此,编导萌发了以这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来创作作品的想法。编导把创作的主题设定为体现被救女孩及朱汉卿的同学们的情感体验。舞蹈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还原救人场景。第二段落是表现母亲的悲痛、被救女孩复杂的内心和同学们的关怀之情。第三段落是表现落水女孩和同学们将关怀化为发奋努力地学习,用录取通知书安慰母亲。

2有感而发的创作

作品的第二段落的创作是编导真实的内在感受,编导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心中感受到的是逝去孩子的母亲悲痛不已和被救女孩惊慌和内疚的内心情感,这些真切的情感体验是编导创作的动力,德国舞蹈大家皮娜·鲍什曾说:“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1]在她看来最为重要的是“为何”,这便是一切创作的原动力。“从具体编舞技术上看,首先是选材,要选自己真有感触的材。‘有感而发谈的是‘有,是编导对对题材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对角色的内心真实感受的体验。真的有了‘感才会出现心里那杆秤,从而衡量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取舍。”[2]因此,编导认为,《开都河之子》这一校园舞蹈作品是编导有感而发的创作。

3叙事性的调度形式

舞蹈有着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的特性,想要清楚的还原事件的本身,往往需要对舞蹈调度下功夫。“有意味的调度,往往是依靠创作者的别具匠心的设计铺陈。一般来说,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或队形和画面,是构成舞蹈作品重要表意和抒情的手段之一。它作为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功能和艺术效果的呈现上,比动作语言更为直接。”[3]作品的第一个段落是还原事件本身,编导用两条蓝色的绸缎铺满了舞台来表现河水,用抖动绸缎来表现湍急的水流。小女孩在舞台的尾端表演不慎落水,而朱汉卿的表演者从舞台前段入场,两人先后进入了两道绸缎的中间表现施救的过程。最后朱汉卿将小女孩推出一道绸缎后,绸缎前后翻滚挡住观众视线时朱汉卿的表演者悄然离场,紧接着绸缎也慢慢从两边退场。编导用演员台前、台尾的出场,水流(抖动绸缎)有缓至急来体现朱汉卿施救时的险境;把两道绸缎的中间空白区域设计为施救的地点,小女孩被推出绸缎到舞台前端体现施救成功;绸缎翻转、演员退场进行了时空的转换。编导这样调度是希望可以真实而艺术的还原当时施救的情景,加强了舞蹈的叙事性,让观众看得明白、真实。

4主题的价值取向

舞蹈理论家通常认为:“主题是舞蹈作品通过对显示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中心思想,又叫主题思想。主题是舞蹈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舞蹈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4]编导希望通过作品不仅能够表现朱汉卿英勇救人的举动,更能通过被救女孩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护之情,从而表达人们最本真最质朴的行为,这种本真、质朴的行为是编导被这故事的感动的原因,也是作品主题的价值取向。

5心灵在身体上创造

作品中:“母亲抱着逝去孩子的外套、母亲拥抱被救女孩、同学们展开录取通知书给母亲。”这些舞蹈动作的形成都来源于角色的内心情感的体验,是内在带动外在自然而然形成的舞蹈语汇,是内在情感的外在体现。“一个舞蹈作品的存在,除时间因素外,主要三元便是心灵、身体、创造。身体一定是心灵到創造之间的桥梁;身体一定是舞蹈作品的基础存在、运作条件和场所。也许人们还忽视了一个更符合舞蹈属性及舞蹈本质特性的客观方法,那就是:身体是触动心灵感觉和挖掘心灵存在的钥匙及渠道。”编导认为只有真切的感受角色的内心才能创作出让人感同身受的动作,即心灵在身体上创造。

6启发式的创作

舞蹈动作不是一种简单的“动”。作为一种语言,其中包含着语义、情感和意味等内在的含义。动作的生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编导把编好的动作让演员来完成;另一种是在编导的启发下由演员来完成创作。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编导启发式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动作创作。舞蹈的第二段落,当母亲得知孩子逝世的消息悲痛欲绝,一旁的同学们冲上前去安慰母亲的动作;舞蹈的第三段落中同学们奋力地学习舞蹈动作,都是在编导的启发和引导下演员们自己创作了了这些动作。启发式的创作不仅让编导有了更多的创意和想法,也让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真实和发自内心。

7结语

《开都河之子》在创作过程中,编导教师多次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舞蹈专家的指导和启发,历经数次的修改终于成形。作品的创作是编导、专家及学生们共同努力付出的结果。笔者认为实践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舞蹈创编独特的语言模式,表达亲眼看到过的,亲耳听到过的,亲身经历的以及亲身感悟过的关于人生的一切,并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生动呈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艺术创作者毕生所追求的。参考文献:

[1] 赵艳.舞蹈创作的自我表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4):3438.

[2] 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

[3] 黄建新.论王秀芳舞蹈作品创作中得人文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4):3033.

[4] 万素.营造及需还本的舞者身体(下)——对舞者身体潜层描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4):2529.作者简介:张婧(1988—),女,新疆人,2005级舞蹈教育专业文学学士学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舞蹈创作。

猜你喜欢

绸缎编导段落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河岸的花
丝柔尽现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绸缎是微凉的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