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岳圆觉洞“西方三圣”艺术形态分析

2014-05-26孔令君

艺术科技 2014年3期

孔令君

摘要:安岳石窟的圆觉洞中有三尊大型摩崖石刻造像,是净瓶观音、释迦佛和莲花手观音各一尊,本文从造像的总体出发对每尊进行细致的描述;并从线条,造型,构图和形神上对他们进行艺术形态的分析,阐明了他们的特点和优势。并从社会背景和美学思想出发对佛像做了阐释,最终表明“西方三圣”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精彩一笔。

关键词:安岳石窟;西方三圣;形态分析1关于圆觉洞“西方三圣”造像内容

安岳石窟是历唐代、五代的前后蜀,直至宋代民间自发开凿的大型摩崖石刻造像,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其中圆觉洞北崖上所雕刻的三座高约7米的摩崖造像,更是气势恢宏、雕刻精美、耐人寻味,这便是在学术上对其名称有所争议的“西方三圣”。他们是西方极乐世界地位最高的三座神,即佛,观音,菩萨。圆觉洞北崖上的从右至左分别为净瓶观音、释迦佛和莲花手观音。在此,笔者只对其艺术形态方面进行分析,名称就不做详细探析了。

(1)释迦佛。位于中龛为释迦牟尼佛,在北宋时期建造,是我国最大的站地侧身佛像。他高6米,头上有密集的螺髻,身上穿着双领下垂佛衣,左右脚各踏仰莲座;其面带微笑,双目俯视,和蔼可亲,正好与右下方的弟子迦叶对视,与其他地区庄严肃穆的神态大不相同,从而拉近人和佛的距离;右手持说法印,左手持与愿印,表现出在普度众生的效果;椭圆形的火焰纹样的头光一直连接到洞窟的顶部,头光两旁边有纹样装饰。左右有飞天,飞天造型独特,裙带飘逸,姿态温婉,生机盎然,给人带来无限美感。整座像表现出无量光明和无量的功德。

(2)净瓶观音。位于右龛的观音为净瓶观音立像,建于南宋,高6.8米。观音头部采用圆雕,带着镂空花冠,中间立有一佛;他眉清目秀,耳朵垂于肩,一副慈母的表情,悲天悯人;其身着垂大衣,内着僧祗支,饰满璎珞,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枝于肩。净瓶的持法不同于其他地方那样托于胸前,而是用两只手指提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时地方工匠自有的幽默。两只脚与释迦佛一样踏在莲花上,整个人亭亭玉立,他可用净瓶里的甘露来拯救苦难的众生,所以也颇受崇拜。石窟左右两壁上同样刻有飞天,穿着短袖彩裙,被云朵托起,双手捧着供物,裙带飞扬。

(3)莲花手观音。位于左龛站立的是莲花手观音,建于北宋,像高6.5米,微微向左侧身,头上带有镂空高冠,冠中有一小坐佛;他面现笑意,十分慈祥,广额圆颐,神情十分自如地注视着下方的龙女。身穿宝缯,上面装饰着繁华璎珞,右手执一莲苞,左手抚于右手背上。其虽刻于北宋时期,但依然保留了唐代的风格,整个体态都雍容华贵,面部也圆润丰满,使得“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真实的表现出来。其中最为巧妙之处是手持的莲花苞,它虽有百斤众,却依然千年不坠,是利用了科学的原理,让花蕾看似镂空却又依附于观音身穿的袈裟之上,也可见当时的匠人的巧技艺精湛。

2石刻的艺术形态特征

在宋代,整个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艺术发展到一个高潮,是地方特色与时代的风格有了很好地结合。虽建于宋代也传承了唐代的审美风格,造像的脸型圆润、肤质细腻,眼睛也都是向下俯视流露出仁慈的情怀,鼻梁挺拔,嘴巴偏小,下巴往内收,形成下颌线。体形都是修身平胸;体态上含蓄而自在,双足都站于莲座上,双手的动作幅度小,衣服也都较为简单朴素。总体来说“西方三圣”的气质看来是清丽典雅、内敛温婉的,是古典雕塑的典范形式。

(1)线条造型。圆觉洞“西方三圣”摩崖造像在技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用线条来表现,特别是曲线的运用。在三座造像的整体结构,肢体表现还有脸上表情的细部刻画都用到了流畅圆润的线条。在衣纹上,通过线条的走向,转动来表现出佛像的身材和体态。例如莲花手观音的造像就很生动,脸上的线条细腻柔和,用印刻线来刻画颈部下面是横纹,表现出丰腴之美,使得观音慈爱可亲;而衣纹柔软清润,用圆弧渐进变换来结合线和面达到起伏转折的效果,线条流畅大方,展示出衣服的质感和立体感,写实性油然而生。加上石质细腻,刀法更能得心应手地尽情发挥,“或粗细圆润,或简朴粗放,或柔缓似绣,或急促如风,真是万千变化,丰富多彩。”[1]

(2)构图突出。这里的“西方三圣”与其他地方的三圣最大的不同是他将三位神是分龛而非合为一龛。此外,三圣也都为侧身站立,一扫其他造像正面站立或者正襟危坐的姿态,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三龛中的主体人物都相对巨大,一眼看去,给人们以雄壮的气势;细看,又能体会到人物的优美。一进入石刻造像区域,一眼就看见了手提净瓶的观音,瞬间被他的壮美的气势所吸引,可细细品味,却发现他身上精细的雕刻工艺和华丽的纹饰以及五彩的彩绘。

(3)形神兼备。虽然安岳石窟造像具有地方特色,但也体现出中国的艺术精神,既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创作过程中,人们也会根据当时北宋兴起的文人画的审美原理去注重人物刻画的细腻传神,以及内心的情感的表达。就如圆觉洞的释迦佛,虽不知其原貌,但匠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释迦佛佛祖莊严却又不乏慈悲、希望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相宜。这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虔诚的信仰。

3“西方三圣”的社会背景与美学思想

安岳圆觉洞中这三圣都凿刻于宋代,并经过了两次整修,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不同是使其形态有特色的原因之一。莲花手观音为元符己卯年(1099)创,大观丁亥年(1107)完成,为期之久;释迦佛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至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而净瓶观音是南宋时期雕刻。四川地区古时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较好。但释迦佛建造的时期是朝代更替,社会较为动荡的时期。其实,在两宋时期的美学不但继承了前朝也从中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中的思想,来充实儒家思想,形成了红极一时的程朱理学思想,同时中国美学思想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都造成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使造像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民族化和世俗化。既有宗教艺术的神圣庄严,也有生动的人性一面,蕴蓄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散发出感化人的强大力量。体现着鲜明的理性制约和伦理道德的规戒意义,开创出了一片美学新天地。[2]

4结语

安岳县圆觉洞中的“西方三圣”是当地摩崖石窟造像的代表,不仅是他的题材是佛教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还有“大佛形象所表现的端庄、温和、睿智而又富于同情的外表,以及整座造像所传达的一种宁静的心境,正是华夏民族传统理想美的象征,也是时代审美意识的成功追求”。[3]净瓶观音的悠然自在,释迦佛的慈爱众生,莲花手观音的温婉含蓄,都营造出石窟中的佛韵,也使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充分地体现出来。如此精致的造像为中国雕塑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精彩一笔。参考文献:

[1] 阮荣春,黄宗贤.佛陀世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30.

[2] 龙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 黄河涛.早期禅学与中国石窟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4] 童翠,李浥.安岳石刻的线条艺术[J].当代艺术,2013(02).

[5] 杨开敏.安岳石刻线条艺术特点简析[J].大众文艺,2010(16).

[6] 张媛,史巍.浅析安岳石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

[7] 安岳石刻导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