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惠互利 中印医药经贸从竞争走向竞合

2014-05-26徐宁儒

中国经贸 2014年6期
关键词:原料药制药医药

徐宁儒

近年来,中印医药双边进出口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013年前1~11月,我国对印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47.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1%,顺差3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其中出口额39.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9%;进口额7.63亿美元,同比增长5.9%。中印医药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的5.86%。印度是继美国、德国、日本后中国医药保健品第四大贸易伙伴国。

中印在医药领域的市场规模

中科院《医药蓝皮书: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2)》预期,2013~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继续高速扩容。由于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上逐步加大投入,加之城镇化、老龄化发展趋势,中国相较印度而言,拥有更大的国内药品市场,且增速更快。

据印度药品制造商协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印度医药市场规模仅为214亿美元,虽然预期到202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且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与中国的市场规模相比,仍是天渊之别。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间,印度药品出口额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值逐年升高,其制药产业逐渐从内需驱动型向出口外向型转变,尤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印度政府实施开放的市场政策至今,发展势头强劲。制药产业成为印度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

中印在医药领域的产品结构

中国目前可以生产约1600多种原料药,原料药规模大、品种全、成本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在出口的量和部分品种上相对于印度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在高端特色原料药和制剂的生产能力上要远强于中国,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两者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上各有优势。

目前,印度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中有1/4来自于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承担着印度基础原材料供应方的角色。特别是在抗生素、抗感染类原料药方面,印度企业早已放弃了大规模生产,转而投向高附加值特色原料药和制剂领域,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仍然徘徊在价值链低端的大宗原料药的生产制造上,不仅企业间为争夺微薄的利润而陷入无序竞争,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以Ranbaxy、Dr. Reddy为代表的印度制药企业创造的“印度模式”值得我国药企借鉴,他们早期正是从原料药起家开始资金和技术的累积,充分利用自身大宗原料药质量高、成本低的特点,在特色原料药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仿制药发展道路并建立其优势,并继续向仿创结合,直至完全创新的转变。

中印在医药领域的产业国际化

中国制药产业在国际化方面要明显落后于印度。从国际认证和市场营销上看,与印度相比,中国药企在欧美认证上存在短板,截止2013年6月,中国药企的原料药产品在美拿到的DMF批准号有1072个,而同期印度拿到3347个;有11家中国药企的仿制药产品在美获批ANDA,而印度早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有40多个ANDA申请。印度是除美国本土之外获得FDA认证的药品生产基地最多的国家,有100多家制剂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1000多个工厂和设备通过WHO的GMP认证。大量国际认证不仅使印度药品能够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有利于抢占到期专利药市场份额,并能得到WHO及各类慈善基金等非常注重性价比机构的青睐。

在市场营销方面,我国药企虽在原料药上具备国际竞争力,但印度在特色原料药、制剂出口上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更胜一筹。究其原因,固然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印度公司与西方公司有着相似的商业经营风格和理念,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理解把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印度药企顺应了全球医药产业跨国合作、并购的潮流,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他们通过与目标市场的当地制药企业合作,建立互利的伙伴关系,打开销售渠道营销自己的产品,并主动收购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借助其成熟的品牌,成功地将国际资本运作与管理整合经验集于一身,不断延长产业链。

中印在医药领域的研发能力

在医药研发发面,中国擅长于药物毒理学、靶向识别和验证、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化合物筛选等领域;而印度在生物信息学、小分子药物研发方面更占优势。尽管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强劲,但创新和研发能力相较印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48%,约120亿人民币。以仿制药为主的印度制药企业,其研发投入的比例接近销售收入的10%,虽然2012年有所下滑,但也达到5%,远高于印度国内研发投入平均水平。中国药企的研发思路还比较落后,总是挣扎于近期利益与远期战略的矛盾中,对研发动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二是研发主体本末倒置。从研发主体上看,印度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多以企业为主体,直接在生产领域进行研发的方式既保证了研发质量和效率,又有效地控制了研发成本。虽然我国早已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多年来却以科研院校代行其事,这导致了成本控制意识弱、转化时间长、研发效率低,新药研制与市场脱节等诸多弊病。

三是研发模式差距明显。中国和印度同为仿制药生产大国,但仿制做法却截然不同。中国企业往往对专利到期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药品情有独钟,进行简单的拷贝,最终归于低价竞争,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鲜有中国企业尝试仿制。印度药企采取的是在专利到期药品基础上对其附加成分和功能进行创新研发,在已有的国外技术基础上开发自有的医药成果,且积极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漏洞,积极开展ANDA专利挑战,或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新药。

在新药研发领域,除了具备高投入,企业还应有完善的研发战略。一些转入自主药物研发的印度制药企业,有一个层次分明的新产品梯队,梯队中包括治疗作用确切、销售前景好的已批准上市新药、待批准新药和正处于I、II、III期临床研究候选药物等。而中国制药产品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产品单一、规格不全、缺乏丰富且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具有新产品梯队的企业稀缺。

四是研发政策有待完善。印度政府对创新药出台了优惠政策和扶持法规,如规定制药企业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研发经费的150%,并提高用于研发的设备折旧率标准。印度制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而我国政府对医药产业研发的优惠政策2007年才刚刚出台,企业缺乏推进研发的政府动力,相关支持政策诸如中小医药企业融资担保、税费减免折抵、设立专项补贴基金等配套政策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中印医药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和印度都是制药大国,医药产业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两者各具优势,产业互补性和依存度高,这为中印发展医药领域的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两国目前在医药产品上存在竞争,但竞争可以促进各自产业升级,促进两国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进而深化在医药领域的合作。双方应立足两国市场高低搭配的互补格局,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制造能力,如基础原料药方面具备资本和硬件设施优势,且拥有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对于印度而言,中国的人口基数加之老龄化趋势、决定了其用药量十分可观,可以为其提供庞大的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运作。但中国在药品的仿制和研发、管理、国际化理念、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以及市场行销等软件方面存在不足。中国可以依靠印度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向仿制药领域渗透及创新药的开发。

全球药品制造中心正在往中印转移,两国能否抓住有利契机,伴随两国经济的崛起而成长为世界级制药强国,是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通过互惠互利方式紧密开展合作,是中印医药产业最优抉择。

猜你喜欢

原料药制药医药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我国化学原料药注册监管模式分析
加快无机原料药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和途径
传统医药类非遗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