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2014-05-26李勤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周恩来群众路线现实意义

李勤

[摘要]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开国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首创者、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理论的奠基者与发展者。本文以史论理,重点论述了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特征;理论贡献;现实意义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开国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首创者、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理论的奠基者与发展者。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以他的伟大实践,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当前,学习研究宣传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与理论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

据我们掌握和研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史料,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在以后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对群众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被全党公认为是“三大法宝”之一,而周恩来本人一以贯之地以其身教重于言教的模范行动,形成了鲜明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四点:

1、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之一:人民性

周恩来群众路线的人民性是从他立志报国志向的思想修养开始的。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怀着“为中华之崛起”的远大志向,在天津南开学校发奋读书。那时他就有“人民国家之主人”[1] 和“救国为民”的思想。中学毕业后,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远涉重洋,留学日本,考察欧洲,经过推求比较,最后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且庄严宣告:“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从确立伟大之理想起,周恩来为了拯救中华、缔造人民共和国、建设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但他从不谈自己的成就,把一切归功于党和人民,认为“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3] 他心系人民群众,在制定、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过程中,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他反复强调“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4] “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5]他把对人民的奉献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之二:务实性

周恩来倡导、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另一个特征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务实性。他把这一思想方法创造性地概括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6] 并强调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制定方针、政策。例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提出“在反对右倾保守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倾向”[7],和李富春、李先念等一起,把1956年的基本建设投资由170多亿元压到140亿元,在中共八大上又形成了积极稳妥的经济建设方针。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受灾和产量不实,出现粮食不够吃,直至饿死人的现象。周恩来专门到萧山调查研究。回京后,他又把浙江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找去,算了一笔全国各省粮食上调的账,表扬浙江作了贡献,上调17亿斤确实多了些。为了让浙江的老百姓吃饱饭,可以少调两亿斤。这在当时国家粮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作出这样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3、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之三:民主性

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民主性也是重要的思想特征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首创者,他创造了世界政治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协商民主为主旨的和谐的党派关系。建国初期,他就说:“各民主党派对于中央人民政府所执行的各项重要政策,都经过了充分的协商,取得了一致的意见。”[8] 1956年5月,他指出:只要都为社会主义服务,有几个党没有坏处,因为有不同的党就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这些直接从群众中来的意见更加宝贵。”[9]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报告中他又强调:“我们应该提倡民主,才能克服官僚主义。” [10] 他不但形成了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1961年他和文艺界一些朋友一起登香山,与赵丹探讨《达吉和她的父亲》到底是电影好还是小说好。他大方地说:你有你的观点,我坚持我的看法,你赵丹是一家之言,我周恩来也是一家之言嘛!周恩来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置身于党和国家领导人这种身份之外,完全按普通人的方式与人民群众交往。

4、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特征之四:自觉性

周恩来在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自觉地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延安整风时期他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品格得以纯净和升华。他在组建我国第一届政府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民主党派人士,然而他没有给自己的妻子邓颖超在政府中安排一个职务,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里任职。”[11]周恩来身居高位,从不搞特殊化。凡是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亲笔写下的党员守则,明确规定:“不送礼、不拜寿、不迎送、不搞堂会、不坐轿、少宴会。”1961 年,淮安县县委给他送去家乡的土特产,他很是不安,坚持拿出工资付了费。他还多次要求家乡政府不要修复自己的故居。他常说:我们国家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要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怕艰苦,图享受,甚至走后门,搞特殊,那会引起公愤的。

二、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贡献

对于理论问题,有些人认为周恩来是“大管家”、“实干家”,不是理论家。周恩来光辉一生实践证明他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十分重视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经验上升理性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个人的浅见,主要有四点:

一是“群众路线”的主仆论

主仆论,就是指在路线的制定与执行上,人民群众与官员谁为主、谁为仆的问题。对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奴隶社会开始,到世界资本主义和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都是把人民群众作为被统治、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仆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把几千年的历史颠倒过来,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周恩来提出党的群众路线之初,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党、军队和政府的工作干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由于周恩来身体力行,被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拥戴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公仆的典范。endprint

二是“群众路线”的民主论

是否真正民主,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关键问题。道理很清楚,没有民主就谈不上群众路线。周恩来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中对民主论述很多很系统。他的名言是:“民主作风必须从我们这些人做起。”[12]周恩来在每项工作决策之前,总是注意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论其职位高低,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一般群众,不管是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即便是个别同志的意见,他都能认真听取,科学分析,然后加以集中归纳。实践证明,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倾听各方面意见,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有利于党内外的团结和行动一致,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和迅速有效地执行。

三是“群众路线”的过“关”论

著名的“五关”论,就是周恩来对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的要过好“五关”,即“过的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五个重要关。“过思想关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改造,是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过政治关。最重要的是立场问题”。“过社会关要有精神准备,要有长期奋斗的决心。”过亲属关是领导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过生活关”,特别强调指出:“那种庸俗低级的、野蛮恐怖的、堕落腐化的东西,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产物,我们应该坚决批判,坚决反对,不能用官僚主义态度对待它,容忍它。”[13] 由此可见,周恩来的“过五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前瞻性和指导性。

四是“群众路线”的法制论

为了从法制上保证党的群众路线长期持久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筹划设计的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决策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机构从宏观管理方面保证了中共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周恩来以开国总理和人民政协首届第一副主席、二届主席的身份,一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发扬民主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法制建设。1956年周恩来明确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14] 1957年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国家的管理制度上的某些缺点,也助长了官僚主义。“改革只是一个先后的问题,缓急问题,而不是改革不改革的问题。”[15] 由此可见,周恩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法制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实践、总结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三、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指示精神,我感到周恩来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在五十多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不断成熟,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意义。就主要方面来说,有以下三点:

启示意义之一是: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全是必要、十分及时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跨越一次次挫折和考验,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其中的关键就是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启示意义之二是: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最好教材。

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中理论与实践相组合的论述,与我们党的领袖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最好教课书。毛泽东曾多次论述干群关系问题,指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16]上任仅15天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达了以实干托举中国梦的决心。为更好落实实干精神,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获得海内外广泛好评。

启示意义之三是:周恩来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最好镜子和楷模。

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指出:“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对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周恩来“高尚品德”的庄严号召。党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树好勤政廉洁“第一标杆”,争做修身立德的典范。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要十分珍惜政治荣誉、珍惜政治生命,审慎地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争做廉洁自律、团结实干的表率,引领党员干部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当前,我们研究和学习周恩来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崇高思想,既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理论的理解,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党群矛盾并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对推进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1]《校风》第63期,天津南开学校发行,中华民国六年。

[2]《觉邮》第2期,天津新民意报印。

[3]、 [4] 、 [6]、 [8]、[9]、 [10] 、[12]、 [13] 、[14]、 [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第421页、第350页、第39页、第393页、第92页、第427页、第207页、第266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1页、第325页。

[7] 熊华源 廖心文著:《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版,第163页。

[11]《党的贡献》,1995年第5期,第93页。

[1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恩来群众路线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