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文化之旅
2014-05-26余冬林
提 要 春秋战国时期,以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统治秩序和价值体系崩溃了,在这特定的时代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极大的解放。在这一时期,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发生了分离。因而,出现了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自由的双向选择的趋势。士阶层所进行的旅游,以文化知识为依托,以出仕从政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任重而道远,文化意味十分浓厚,因此,称之为“文化之旅”。士阶层的“文化之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另一种是朝秦暮楚宦海沉浮的游说之旅。
关键词 春秋战国;士人;文化;旅游
作者简介余冬林(1972—),男,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江西九江 332005)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旅游主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旅游活动不再是天子王侯达官贵人之旅的一支独秀,许许多多社会地位较低的文化人也开始活跃在旅游的舞台上,从而形成两者平分秋色的格局。这些文化人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士阶层。
士阶层所进行的旅游,在性质上与社会上层的践礼之旅和游娱之旅不同,他们的旅游以文化知识为依托,以出仕从政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任重而道远,文化意味十分浓厚,因此,称之为“文化之旅”。士阶层的“文化之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另一种是朝秦暮楚宦海沉浮的游说之旅。
商周时期的教育是“学在官府”,学校由国家创办,教师来自于官吏,受教育者是贵族及其子弟,教育内容也由政府规定,学校管理与政治管理合一。春秋末年,王官失业,礼崩乐坏,教育和文化挣脱官府和贵族垄断并开始下移。一些学识渊博的士、思想家、教育家开始创办私学,聚徒讲学,授业解惑。因此,在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越陌度阡、投师问学和切磋学问的游学旅行的热潮。当时,天下最负盛名的老师是孔子,而历时最长也最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30岁左右,他开始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他实行“有教无类”教育方针,无论贫富尊卑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莘莘学子越陌度阡,纷纷投到孔子门下。孔子的学生有的来自鲁国各地,有的来自齐、秦、宋、晋、卫、楚、卞等国,可谓四方辐辏,殊途同归。
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孔子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大师。34岁时,孔子乘坐鲁君赐给的车马,自曲阜游学于周之洛邑,观周之文物制度,问礼于老聃。返归鲁国后,游学于孔门的弟子越来越多。翌年,鲁国内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与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1P317。天下学子趋之若骛纷纷游学于孔子门下。孔子亦身体力行,据说他51岁时“乃南之沛见老聃”问道。
春秋战国时期,以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统治秩序和价值体系崩溃了,在这特定的时代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极大的解放。当时的思想家们纷纷著书立说,办学兴教,从各自立场出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
特别是战国时期,社会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教育空前兴盛。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等九流十家,各具特色,林立海内。当时,居于“显学”地位是儒家和墨家。墨家大师墨翟不仅是我国先秦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精通器械制造擅长军事攻守。“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2P158。孔门传人或在鲁国如子思,或在邹国如孟轲,或在赵国如荀况。而墨家传人或在东方的吴越如谢子,或在南方的湘楚如已齿。此外,宋国有道家大师庄周,齐国又有阴阳家大师邹衍,楚国有农家大师许行,秦国有杂家大师吕不韦……诸子大师,各立门户,各阐其教,游学者赢粮景从蜂拥而至。3P43当时游学之风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在殷商西周时期,巫史之类的王官既是思想话语的承负者,又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而在“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发生了分离。因而,出现了思想话语和政治权力自由的双向选择的趋势。一方面,大国争霸,诸侯混战,那些宏图大略、远见卓识的国君候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士正是各国王侯首先争夺的对象。这些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普遍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怀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奔走于列国之间,企图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学说,博得诸侯、卿大夫的赏识,从而达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因此,这种游说之旅是特定的社会阶层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求仕从政为目的的功利性旅游。同时,也可说是思想话语与政治权力双向选择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主要集中于四大公子赵之平原君、齐之孟尝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的门下。四大公子既是“纳贤养土”的代表,也是游说治国平天下的代表。平原君赵胜“贵士而贱妾”,“斩笑?者美人头”1P455,宾客曾多达数千人。孟尝君田文,“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3P451。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3P460。春申君黄歇,“游学博闻”,“客三千余人”3P464。战国四公子,前三人均出身王室,惟春申君以庶民身份荣登相位,受封为君,可以说是以布衣取卿相的典型的游说代表。
孔子、墨子、孟子等并不是不擅长游说论辩,但由于他们坚守仁义之道,不肯苟且媚俗,迎合人主,所以最终都铩羽而归。一些精于揣摩并迎合君主心理的游说之士脱颖而出,其中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仪和苏秦。
张仪(?-前309),魏人。虽然是魏国公室支裔,但其身已为贫士。从齐国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先至楚游说,被人蔑视,谓其“贫无行”,遭笞辱。后得东周君资助而于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入秦,被尊为客卿,于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被任命为秦相。任秦相四年,屡有功劳。秦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323)年,张仪曾以秦相的身份和齐国的执政大臣会于啮桑。为联络秦魏两国关系,张仪于秦惠文王后元三年(前322年)至魏为魏相。这种相相当于负责魏、秦两国外交联络工作的高级外交官,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掌权大臣。在任魏相期间,张仪力图造成秦—魏—齐连横的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然而联络秦、魏两国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前318年),张仪自魏返秦。翌年,张仪复任秦相。在第二次任秦相期间,张仪为打击楚国作出了很大努力。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为免遭群臣谮害,请求离秦赴魏。秦武王为张仪备革车三十乘送其入魏。至魏以后,复为魏相。翌年,张仪卒.4P127
苏秦(?-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从齐国鬼谷子那里学成归来,游说周显王,受挫后转投赵国,以能言善辩得到赵国大臣李兑的赏识,但终未受到重用。于是,辗转来到秦国,以连横之策游说,未果。公元前314年,燕王哙因让国于其相子之,酿成内乱,齐宣王乘机大举攻燕,燕王哙与子之俱死,燕国几乎覆灭。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并处心积虑以报齐仇。公元前301年,齐宣王薨,?王即位,政治上出现了倒退。苏秦乘机向燕昭王提出破齐之策。公元前300年,苏秦奉命第一次至齐进行游说反间活动,但是并没有达到目的,遂于公元前296年由齐返燕。公元前289年,苏秦第二次奉命由燕赴齐,获得齐?王的宠信。在苏秦的怂恿下,齐?王不顾秦国的劝阻,与赵、梁两国共同攻宋。齐秦关系由此恶化。齐王想联合燕与三晋共同伐秦,同时再继续攻宋以期灭宋。公元前288年,苏秦奉齐王之命以使臣的身份联合五国攻秦。他首先到燕国,燕昭王表面上很支持。苏秦遂由燕国到达梁国。苏秦这次南下,具有双重使命。表面上是为齐王联络三晋,组织五国攻秦;暗中则为燕王联络梁、赵,作联合反齐的准备。公元前287年,五国攻秦。同年夏秋之际,苏秦又从梁国来到赵国,暗中破坏齐赵邦交的活动。当时赵国的大权执掌于奉阳君李兑之手。李兑大概对苏秦的行径有所察觉,故将其拘留。在燕昭王的疏通和抗议下,赵国才最终释放了苏秦。苏秦遂于公元前286年由赵至齐。他说服了齐王不把蒙邑封给奉阳君,并挑拨了齐赵的关系,使齐赵邦交恶化。公元前284年,苏秦的反间活动最终为齐王所察觉而惨遭车裂酷刑。燕昭王命乐毅率五国之师以伐齐而齐一度濒于灭亡。应该说苏秦游说成功,与他周游列国,见识广博不无关系。他成功地将“游”与“说”结合起来,把旅途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巧妙地应用于政治斗争,从而实现其功利目的。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战国)韩非.《韩非子》卷19《显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晁福林.张仪史事辨J.江海学刊19943.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