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调查研究

2014-05-26蓝泰华

艺苑 2014年2期

【摘要】 中国雕版印刷技术,是在社会文化背景、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相互作用配合之下,经过长期演变发展而成的产物。闽西汀州四堡,是唯一活着的传统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四堡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它的崛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因素。它不仅以种类繁多、规模宏大而引人注目,其在印刷设计装帧工艺上的一些独特之处也为中国印刷史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四堡雕版属于“坊刻”,它的古书坊印刷建筑群“民居+作坊”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四堡印刷业在中国考古史、印刷史、传播史、文明发展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帮助人们从繁重的著作手工抄写中解放出来,它与同时代的汀州客家手工造纸业一起孕育了客家文化,堪称闽西客家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汀州四堡;雕版印刷;工艺调查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以其积累和传承人类知识的特殊功能,直接推动着人类事业进步的发展进程。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主要是指雕版印刷,其用途主要用于图书印制。雕版就是用雕刻方法制作印刷版的工作,它是最早的一种印刷工艺。从中国远古的树皮布印花饰,直至明清时期的图文印刷,皆相习沿用,均属于雕版印刷类。古代雕版印刷术是在文化背景、技术基础、物质条件相互配合作用,经过长期演进发展而成的产物。人类文化的历史是先有图画然后才有文字。先后经历了由新石器时代的刻甲、骨、金、石到秦汉时期的雕刻木版,雕版印刷工艺逐渐发展演变成熟。

一、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渊源与发展

汀州四堡,位于闽西长汀、连城、清流、宁化四个纯客家县的交界处,因和四县相邻,故得名“四堡”。这里曾经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北京、武汉、江西许湾、连城四堡)之一, 为闽西文化乃至福建文化发展史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汀州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说。[1]四堡雕版印刷是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桥梁,四堡居民多为客家移民,为避战乱,这些中原先民,背着祖先的遗愿来到了四堡,不断与当地土著磨合交融,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四堡的主要居民,形成“马姓”与“邹姓”两个庞大的家族。马姓居马屋村,邹姓居雾阁村,两村阡陌相连。于是关于四堡雕版印刷的起源,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马氏家族认为四堡的雕版印刷业创始者为原籍四堡马屋村的马驯。“马驯曾宦游各地,巡抚湖广,官至二品”,是他将汉口等地的印刷业带回了四堡。而邹姓族人则认为四堡的刻书业由时任浙江杭州税课仓大使的邹学圣始创。明万历八年邹学圣辞官返乡,在四堡雾阁村首开印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

客家印刷术久负盛名,闽西最早版印的书籍为宋代州官鲍瀚之重印的《算经十书》(中国古代数学精华),明代编入《永乐大典》。清杨澜著的《临汀汇考》中也有宋人陈日华在临汀(长汀)刻印《集要方》的记载。[2]368民国《福建通志》第四十八册(版木志)记载:“长汀四堡木雕刻本始于宋代,清初进入全盛。”可见,四堡雕板印刷最早自宋代开始,至明清逐渐发展兴盛。

汀州四堡四周森林茂密,盛产毛竹、小叶樟、枣木、松柏等林木,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原料。枣木质地坚韧、硬度适中,小叶樟纹理细密、松软轻便,都是雕版的上好板材。印刷的上好着色原料则是由松柏制成的松烟墨,所印字迹清晰均匀。这里印刷的油墨跟平常的墨是不同的,它是把松杉烧了以后收集起来,当地人称之为“墨烟”,再把它放在专门的石臼里研细,边研边加水、牛胶和冰片,这就是当初四堡雕版印刷所用的油墨,闻起来还有香味。在中原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始终保持着耕读的传统之风,同时四堡又是历史上文人才子辈出的地方,自南宋以来各村子都设有私塾。据民国版《连城县志》记载:“连城建县至辛亥革命为止,经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者,有进士29人,举人263人。”这也为刻书业在四堡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再加上有印刷所需的丰富资源,四堡的印刷工艺逐渐发展起来。汀州盛产毛竹造纸,质量上乘,当时印书用得最多的便是毛竹制造的“毛边纸”与“连史纸”。

四堡特殊的地理条件位置和人文历史因素促进了雕版印刷工艺的崛起和发展。随着闽西汀州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并逐渐变成福建文化的中心,加上闽北建阳坊刻的衰落,至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四堡雕版印刷工艺逐渐从草创、发展走向鼎盛时期,跃居成为南方的雕版印刷中心。另外印书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对四堡印刷业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堡马屋、雾阁两村保存下来的先辈所建的印书坊比比皆是。这些都为四堡雕版印刷工艺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文化环境和技术准备,可以说四堡雕版印刷发展的过程就是由耕读传统文化形成的客家人文基础和当地自然资源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及经营模式

古代刻书主要有官刻、私刻和坊刻三种形式。(1)四堡属于“坊刻”形式。由于人力、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四堡雕版印刷工艺都是在小规模的印书坊里进行,是典型的家族刻书经营模式。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版面设计、底本考据、校对详核、创制胚板、雕刻印版、裁纸、调墨、印刷、折页、分页、装订、榨书、切光、封鉴、包装、打捆、发运等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采用家族式协作和管理,并制定了“岁一刷新”和“藏板所有”的行规,以此来避免家族之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2)

在四堡印刷业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涌现出两种商人:“族商”和“儒商”。[3] “族商”的出现推动了四堡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四堡出版商们的商业活动与家族紧密相连,以家族经营模式来组成严密的销售网络。四堡“儒商”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特殊群体,由读书的年轻人和一些科举落榜者组成,他们不仅从事印刷市场活动,而且还起到了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

印刷与出版在四堡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据民国版《汀州府志》记载:四堡书籍的运销线路主要有三条,一条经清流、宁化进入南昌、武汉、重庆等地;一条经水路沿汀江南下,入广东、云南。由陆路入赣南、湖南等地;最后一条路线经连城入龙岩、厦漳泉等地。(3)明清时期,四堡木刻雕版印刷业极其繁荣昌盛,出版书籍远销13个省份,总量仅次于北京、汉口,位列全国第三。

三、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装帧设计特色

四堡印刷的书目种类繁多,它所印的书籍非常漂亮。从族谱、账册及现存书目中统计,所印古籍有九大门类九百余种,包括经史子集、小说、诗词、医学、卜占、启蒙教本、应用文等。因信誉度高,销量极大,故有四堡刻书“刷就发贩几半天下”的鼎盛时期之说。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金瓶梅》在四堡就是首印。读者熟悉的《百家姓》、《三字经》、《康熙字典》、《千字文》、《四书》、《唐诗三百首》、《桃花扇》、《拍案惊奇》及四大古典名著等,这里都有印刷。此外,四堡还根据市场需求自编书籍,最著名的要数《幼学琼林》,它成为古代一本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

汀州四堡雕版印刷传统的图书装帧形式采用线装技术,时至今日仍在沿用。值得注意的是,四堡雕版印刷业不仅以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引人注目,其在印刷设计上的一些独特之处也为中国印刷史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四堡的刻书纸张质地好,装帧考究,精致大方。字体多为宋体、笔划整齐、字形清秀。校核精细,讹错甚少。书面天头高,便于读者批注。(4)如袖珍微刻藏本《论语》,每页纸长7.5厘米,宽5厘米,最多的一页竟然刻有260多个字,字如蚂蚁却清晰可辨,让人惊叹其雕刻工艺高超,又非常利于携带;还有插图式的《西厢记》、《红楼梦》等。另外,在排版设计上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进行合刊,用墨线截为上、下两半,这种版本在印刷设计上极为罕见。而有的版本则采用连史纸套色印,黑色字,红色圈点,也是古籍中少有的精品。由于印刷种类繁多,这使得四堡刻书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明末清初的印书业几乎为四堡所垄断。

四堡雕版印刷博物馆现存的《四书典要辨讹》封面版,刻有“本斋藏版,翻刻必究”的字样。说明当时四堡的印刷业已开始有原始的“版权”保护意识。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各家族印书坊都要把这一年将要印刷新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出来公之于众,告知其它书坊不得开刻同类书版,只能租印。可以看出在四堡“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语,在当时已有它的原始萌芽。

四、闽西汀州四堡印刷古书坊建筑群“民居+作坊”的艺术特色

四堡雕版印刷业具有鲜明的家族性特征, 四堡古书坊建筑群全部以耐火砖为材料建成,具有防风防火的作用,当地人称这些建筑物为“风火屋”,“风火屋”是从事雕版印刷的基本场所。这些古建筑群在四堡的马氏马屋村和邹氏雾阁村随处可见。清中四堡雕版业鼎盛时期,分布在四堡的大书坊建筑多达100家左右。当时的雕版,因为刻凿工艺费时费力,因此只要拥有雕版就意味着拥有财富,它是明清时期四堡人重要的家族财产,也是衡量家族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四堡现存的兄弟家产分割字据上,排列第一位的往往是雕版的数量和种类,这不难看出印刷雕版在当时四堡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古书坊建筑物总体空间设计与建筑装饰风格来看,它们既具有传统历史印记,又有客家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民风特点。古书坊的建筑特色,具有以宽敞、平衡、前低、后高为基调的设计特点和粗犷与细腻、雄伟与细致相结合的构筑特色。四堡古书坊建筑所包含的雕塑、雕刻、绘画、书法等都体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呈现着四堡客家先民所追求的文化品位与儒雅气质。[4]它们既是民居又是作坊,两者“合二为一”。保留至今著名的大书坊有万竹楼、林兰堂、五美轩、敬业堂、文海楼、素位山房等40余家。古书坊(民居)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最大的占地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一般是“九厅十八井”样式,砖木结构,相当漂亮。典型的古书坊(民居),外围有门楼,后面为门厅,门楼上有花鸟动物的雕塑、山水画、门楼字、对联等。主楼还有大门,分上、中、下三个厅,里面有二个天井。主楼用砖作为外墙,里面为木结构。大厅大多有匾额、名人字画及各种祖传文物。厅的两侧有1至3排的厢房,为生活区及印刷作坊,厢房的门窗均用木条拼成各种图案,内容有花、动物、人物、典故、传说等题材。在古屋宽敞的庭院中,有鹅卵石铺砌成的各种吉祥图案,意味深长。门额上的书法题词苍劲飘逸,蕴意深远。天井中有沉重庞大的墨缸,加上曲折通幽的廊道,无不透露出古书坊建筑古雅和富丽堂皇的文化气息。

此外,我们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发现,四堡印刷与台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据四堡《邹氏族谱》记载,当时有不少四堡乡亲到台湾去卖书,尤其在道光年间,到台湾卖书的四堡人日益增多,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定居在台南,把当时的雕刻印刷工艺也传到了台湾。

五、结语

汀州四堡坊刻从萌芽、繁荣到衰落,历经200余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康熙年间是草创和发展时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鼎盛时期;而咸丰、同治开始则一步步趋向衰落,前后大约经历了120余年的辉煌时期。[4]

导致四堡雕版印刷业从鼎盛到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在清中嘉庆、道光年间,四堡印刷业极其鼎盛时,大量外地书商来四堡采购书籍转运,但受到四堡人的排挤与刁难,外地书商购走四堡刻板后开始自己创办印书坊,迅猛发展,成为四堡印刷的竞争对手,逐渐打破四堡印刷业的垄断局面。二是在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印刷石印工艺开始出现,速度比雕版快,省时省力且字迹清晰。三是光绪年间随着印刷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国外先进的铅印新工艺传入,其刻书质量、效率提高,使传统雕版印刷技术望尘莫及,于是很快占领了传统的印刷工艺市场,出现了大量的近代出版机构,主要有“上海点石斋”、“广西拜石山房”、“广东同文书局”等。从此传统四堡印刷业受到沉重打击,市场萎缩,逐渐走向衰落。此外,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1860年石达开的部队在汀州和连城与当地清军和地主武装的激战,毁坏了四堡大量的印书房。1906年由于科举制的废止,也使大量四书五经等四堡主要印刷方面的刻书无人问津。”这些内外因素促使了四堡雕版因刷一步步走向衰落,当时残存的几家书坊勉强经营至20世纪40年代,最终宣告结束。

时至今日,闽西汀州四堡雕版印刷工艺已几近失传。但当下社会逐渐认识到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01年7月,四堡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雾阁邹氏祖祠——定敷公祠内成立“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里面陈列有印书、裁纸、装订等各种生产工具,还有珍贵的木刻雕版与线装古书。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客家乡村,却将雕版印刷发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四堡,在明清时期独自支撑起中国南方印书业的广袤天空。雕版印刷,曾是中国古代印刷业的主宰,而四堡又是硕果仅存的雕版印刷古遗存。由此可见,四堡在中国印刷史、考古史、传播史、文明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四堡的雕版印刷业帮助人们从著作手工抄写中解放出来,它与同时代汀州的手工造纸业一起孕育了客家文化,堪称闽西客家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它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和新闻价值只有客家土楼能够与之相媲美。[4]

注释:

(1)参见清季叶德辉《书林清话》之说,其叙曰:“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

(2)芳霏远扬.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的历史沿革和保护措施[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6fe7de0100ika5.html.

(3)芳霏远扬.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概况和濒危状况——写在中国文化遗产月[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6fe7de010009un.html.

(4)参见清王士祯《居易录》卷十四。

参考文献:

[1]邹日升.中国四大雕板印刷基地——四堡[J].连城文史资料,1990(4).

[2]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陈支平.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

[4]蓝泰华.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蓝泰华,美术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